在 2023 年的全球晶元市場中,美國公司佔據了近一半的市場份額,這一成就主要歸功於他們在 CPU、GPU 和 SoC 等關鍵領域的領先地位。 英特爾、AMD、英偉達、高通、蘋果等頂級公司都位於美國,美國在晶元設計和創新方面的領導地位毋庸置疑。
然而,乙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是晶元的實際製造過程。 美國雖然在晶元設計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在晶元產能方面卻相對薄弱,僅佔全球產能的10%左右。 超過80%的美國設計的晶元需要在海外生產,其中很大一部分發生在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和南韓等地。 特別是中國(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製造能力約佔美國晶元總產量的60%。
這種對外部製造的依賴促使美國採取措施,試圖重振國內晶元製造,包括引入530億美元的晶元補貼計畫等戰略。 然而,儘管有這樣的政策支援,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和英特爾的擴張計畫等重點專案的進展仍然不盡如人意,能否如期投產仍存在不確定性。
業界普遍認為,由於晶元製造的複雜性,美國在實現完全自給自足方面面臨重大挑戰。 晶元生產不僅技術要求高,而且是乙個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需要龐大的產業鏈支撐。 中國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包括廣闊的土地資源、豐富的水電資源、高效的勞動力和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 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國晶元製造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中國的這些優勢不僅包括生產成本低、產能高效,而且具有完善的鏈條和市場規模,使中國成為全球晶元製造的中心。 因此,儘管美國不遺餘力地提高國內晶元產能,但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這種格局。 迄今為止,美國晶元公司在全球的成功依賴於中國等國家的製造能力。
這種全球化的產業布局反映了國際分工和全球市場的現實,同時也凸顯了各國在技術、經濟和政策層面的相互依存。 對於美國來說,如何平衡其在晶元設計領域的領先優勢與製造業領域的外部依賴,是未來重要的戰略考量。 此外,隨著全球經濟和技術環境的變化,如何保障晶元鏈的安全穩定也是美國和全球晶元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 鯤鵬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