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問:有位老教師,1977年考上大學,現在卻只有初級職號,這合理嗎?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更像是乙個假設,而不是乙個真實的情況。 仔細想想,這位老師是1977年考上大學,1980年畢業後才開始工作的,所以到現在已經44年了。 這麼長的時間,如果他連中級頭銜都沒被評為中級頭銜,那麼他真的需要反思一下自己這44年的所作所為
我們不應該抱怨國家政策的限制,也不應該在職稱評價中聽信“黑幕”謠言。 與其責怪外界因素,不如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你對職稱評審的態度太鬆懈,沒有真正重視
我們不能輕易地將此歸咎於國家政策的限制或職稱審查的陰暗性質。 畢竟,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機遇和挑戰,更何況44年。
如果這位老師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沒有邁出下一步,也許我們需要向他尋找原因。 在教學、科研等方面是否不符合中級職稱的要求?或者說,他對職業職稱的評價態度過於冷漠,沒有充分展現自己的實力和成就
外部環境固然重要,但個人的努力與自己的選擇同樣重要。 與其質疑外界的不公正,不如反思是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這位老教師的情況,為他未來的發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網友對此表示:很正常,老教師只會打苦教,不會按照教研的套路講課,自然不會拿到高質量的課程證書等獲獎證書,自然不會被評為職稱。
如果你不一直代課,就不要當班主任。 促銷的依據是什麼?他是學校裡唯一的人?因此,教師職稱評價的關鍵是教師自己在同一所學校相互監督。
毫不奇怪,我們這裡有一位老師,他在 1978 年擔任初級教師,並於 2015 年退休。 究其原因,大家都說他只會低頭拉車,不會抬頭看路。 後來,我學會了拉扯關係,但我的學歷還不夠!
在產權審查過程中,有很多事情是無法解釋的。 有內部和外部原因。 每個人都知道這一點"僧侶多,粥少"這個成語是有限的。 職稱的考核不僅要在個人業績上突出,還要有關係,最重要的是要有錢、有時間。
合理或不合理與你何時被大學錄取有關? 1977年的大學生從零開始經歷了職稱,幾次改革,獲得職稱的機會應該很多,就算輪到資歷了,職稱不上,恐怕本身就有大問題!
一位老師說:40年從教經驗,9個崗位,18年在農村教書,22年在小學教工礦子弟,19年退休,當時退休金3900多,現在5033。
87年,在全國第一次獲得小學教師資格,但校長勸他怕過不去,就改成了小學二級。 92年來第二次全國評定,成功晉級。 第三次國家級評價產權是在97年,由於工作轉移,產權擱淺,然後所需條件完全合格,但是沒有錢,沒有權力,不管擱淺。
當然,也有很懂事的網友說:我覺得這不可能! 大學畢業後,自然會晉公升為中級職稱,外語考試也是由單位組織進行的,單位決定是否參加考試。
至於考核過程中“不明確”的事情,主要存在於高階職稱的考核和任用中。 有些人真的會一直待到退休,但那也是由於自身原因,或者是受教育程度不夠,或者沒有科研成果,或者犯了錯誤。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