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網商在春節前後送紅包的熱情已經不如往年高漲,但還是有大廠商選擇保留這個專案,比如支付寶的“雞屋府”和抖音的“歡笑中國年”系列活動。 而這些廠商之所以還願意拿出真金**,自然是要點什麼,至於他們要找的,可以從具體的活動玩法中窺見一兩個。
以抖音為例,在“中國歡笑年”活動期間,使用者可以參與收集生肖、送祝福、玩群聊等限定玩法,獲得多重紅包福利。 具體來說,抖音推出了短紅包功能,支援博主在短時間內掛載紅包,讓使用者在刷卡的同時也能收到紅包。 同時,在好友對話方塊和群聊中也推出了專屬任務,使用者可以通過參與AI合影、交換紅包等活動獲得紅包獎勵。 此外,抖音還會不定期在群聊中發放紅包,以及模仿支付寶收藏的五福的“生肖祝福”。
不難發現,在抖音的這次活動中,群聊和好友作為關鍵詞頻頻出現。 可以看出,抖音這次的目標之一,依然是強化其社交屬性,即嘗試增加使用者開啟好友和群聊的概率和頻次。 而在大部分同行都沒有太多動作的情況下,抖音還是選擇贈送真金**,這顯然可以吸引更多的關注。
事實上,位元組跳動對社交賽道的打算從未熄滅。 即使撇開飛聊、多山、派對島、抖音聊天等一些獨立社交功能,我們也只關注抖音APP,從“好友聊天室”到“面對面加好友”等熟人社交功能,再到以“搖一搖”和“同城圈”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功能,在不同的方向上進行了多次嘗試。
然而,儘管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但由於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早已固化,位元組跳動一直無法在這個賽道上做出太大的動作。 現在,飛聊、派對島等都被殲滅了,多閃改頭換面後也沒掀起波瀾。 至於抖音,雖然網路上有很多“微信不能聊天,但抖音的火花不能打破”這樣的熱點,但很明顯,無論使用者數量多少,或者使用場景的廣度和深度,抖音顯然很難撼動微信在社交賽道的地位。
但位元組跳動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社交賽道,春節期間的行動就證明了這一點。 其實也不難理解位元組跳動為什麼如此痴迷於社交,畢竟對於網際網絡企業來說,社交網路是他們複雜商業生態的最佳粘合劑和催化劑,也是留住使用者、活化流量的最佳方式之一,就像QQ和微信之於騰訊一樣。 除了位元組跳動,小紅書等內容社群,甚至網易雲**等平台也一直在積極發力於社交賽道。
雖然受到行業發展的影響,位元組跳動過去的“應用工廠”模式已經不可行,但擁有內容和流量王牌的抖音依然有信心繼續嘗試。 早在2021極客公園年度創新大會上,時任北京位元組跳動CEO的張楠就重點闡述了抖音的社會邏輯。 屆時,在她看來,抖音的社交是自然而然的邏輯,隨著使用者規模的擴大,人們會越來越習慣在抖音上看到自己的熟人,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會從消費內容轉向自我表達,這是社交網路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抖音本身就擁有龐大的內容池,內容自然會帶來分享。 從內容到分享,再到使用者之間的開放聊天和群聊,這顯然是乙個流暢的邏輯。 此外,抖音最大的優勢是流量和演算法,所以更容易形成乙個有興趣的圈子狀的社交形態。
從商業前景來看,如果位元組跳動真的能借助抖音打造社交網路,就有了依靠社交反饋內容、電商等業務的想象空間。 例如,在過去甚至今天,很多直播商家都主動或不得不將私域流量轉移到微信上,如果抖音能夠推出自己的替代產品或服務,商家就可以完成對網站私域流量的獲取和維護,從而形成閉環。 而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平台社交屬性的增強也有望帶來更多超出公共領域推薦的流量。
雖然現階段抖音很難撼動微信和QQ在社交賽道上的市場地位,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QQ似乎已經無法留住年輕人,微信使用者數量也逐漸達到天花板,在創新逐漸放緩的情況下, 近年來,指責它越來越“臃腫”的聲音越來越多。
此外,在過去的一年裡,微信不僅開始對一流商家收取技術服務費,對一流商家合作全額收取“通行費”,還推動企業微信按人頭收費,並**破冰、全面開放支援**廣告,並提出了微信泛內流廣告的概念,幾乎是“賺錢”寫在臉上。
在商業化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微信與使用者的關係勢必面臨新的挑戰。 如今,短**依然火爆,AI也有重構一切的動力,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位元組跳動或許沒有機會在彎道超車。
再往前看,進軍社交網路可能只是位元組跳動計畫的一部分。 換言之,對社交業務的渴望,也體現了位元組跳動以此為紐帶,進一步拓展業務邊界的決心。
這幾年,從內容社群到搜尋工具,從電商平台到本地生活服務,位元組跳動似乎在“擁有一切”的方向上大踏步前進。更何況,不久前,它還在國內市場推出了一站式AI機械人(AI聊天機械人)開發平台Coze,不僅支援使用者生成沒有**的AI機械人,還推出了類似GPT商店的機械人商店,希望在這股AI浪潮中縮小與其他廠商的差距。
其實,這也是同類內容產品乃至很多工具產品的共識。 畢竟流量增長已經見頂,流量越來越貴,這已經是共識了,想要進一步挖掘現有使用者的價值,廠商自然需要拿出更多的吸引力。 你沒看到,就連牢牢佔據移動支付領域領先地位的支付寶,也一直在密集布局短**、直播電商等業務。 隨著眾多大廠商業務領域的不斷重疊,幾乎可以預見,未來網際網絡行業的市場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
本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