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初,中蘇在珍寶島爆發衝突,蘇聯用核武器威脅中國。
1971年初,我在寧夏乙個叫念子溝的小村子挖地道,應徵入伍,離開了備戰挖洞的火熱現場,加入軍大保國。 1975年,我從軍隊回家探親時,專程去了我們基本武裝民兵的傑作——戰場洞---年子溝洞。
上世紀七十年代,念子溝的洞在銀窪泰良的黃土半坡上,洞的寬高約1.5公尺,貓需要靠腰走路。 每隔 5 到 10 公尺左右,就有乙個稍大的側孔,用於儲存食物和為群眾提供住所。 洞穴綿延約200公尺。 當時,念子溝周圍的所有村莊都有地洞。 不僅寧夏,蘭州等地也有防核彈防空洞。蘭州周邊山上有洞,這些洞都是在防戰時在防空洞裡挖的。 這些洞窟包括主洞和側支洞,部分洞窟設有作戰室、資料室、廚房、儲藏倉庫等設施,大部分洞窟可供人使用。 現在,這些洞已經被開發出來種植蘑菇,因為它們冬天溫暖,夏天涼爽,而且光線充足。
當時我國的裝備還比較落後,人們本著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鐵鍬、鋤頭挖出這樣一條地下長城,當時重要的工業裝置都轉移到了地下,工人不僅在單位裡挖,下班後還在家裡和街上挖, 所有學校和工廠都首先完成了洞的挖掘。在黃土高原上挖這樣的洞是很容易的。
在挖深洞之前,我國開始了人口疏散,重點是將一線和二線的關鍵人員疏散到三線,然後將一般地區的人口疏散到山區,以降低單位人口密度,保護居民免受敵人的大規模殺傷**和其他進攻性武器。
1969年2月,在我居住的甘肅省臨夏縣人口疏散政策下,我也成了疏散人員,不得不和家人一起疏散到甘肅省監獄三岔平農場附近的關壩山。 面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我離開了家人,沒有去關壩,而是獨自一人來到了寧夏海源的念子溝,於是我挖了個坑,於1976年應徵入伍。
後來,由於中蘇關係的緩和,洞穴在準備戰爭中的作用下降了。 80年代再次來到洞窟時,洞口被雨水沖刷掩埋,洞窟漸漸淡出,70年後出生的人,基本都不知道這個塵土飛揚的深洞的歷史。
元末明初,朱晟提出“築高牆,積糧,慢慢成王”。 到了70年代,***提出的“挖深坑、積糧、不求霸權”已經成為過去,有幸親身參與了“挖深坑”的具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