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首個考古新聞欄目在東方衛視上線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2-24

全國首個考古博物館電視新聞欄目《中國考古報道》今日(2月24日)登陸東方衛視。 這是上海廣播電視台圍繞大型紀錄片系列《為什麼是中國》打造“文明尋源、看東方”的媒體傳播IP的又一舉措,聚焦新聞,強化文化。

同時,遵循“大考古學”的思路,通過深入考古遺址和與考古學家的對話,《中國考古報告》從多個角度探索古代中國,力求透過事物看人、以物論歷史、以歷史啟迪,用生動生動的新聞語彙,用簡約的語言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 並在考古成果與當代公眾之間建立記憶聯絡和情感共鳴。

作為新聞雜誌類的電視欄目,《中國考古報告》涵蓋多個版塊。 《考古報》梳理考古、文化、博物館等重要資訊,節目第一期跟蹤報道“202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專案,帶觀眾走進上海古船“長江口2號”的考古工作艙先睹為快。

在新銀墟博物館開館前夕,重點欄目“考古紀事”採訪並拍攝了銀墟的最新考古發現,探究了商朝王陵墓的格局和商周王朝更迭時期的變化。

龍年伊始,“連脈探索”板塊聚焦上海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山西博物館的“龍文物”專展,與現場專家對話,追溯中華文明“龍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文博熱搜榜”依託大資料分析,用專業詞彙分析文博熱搜話題。

此外,欄目還將不定期播放文物微紀錄片《古籍》,聚焦國寶,解讀文明密碼,讓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廣袤大地上展示的遺產、古籍書寫的文字鮮活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考古報告》中涉及的稀有漢字在字幕中標註了語音,以便更好地向公眾特別是年輕人普及考古知識。

《中國考古報告》每期約30分鐘,每週六中午12點在東方衛視首播,也將在上海衛視新聞綜合頻道、紀實頻道以及侃新聞Knews、百視達TV等新**平台播出,並通過微信**號、抖音、B站等平台推送傳播。

同時,《中國考古報告》力求在人類文明的廣闊視野下,用上海傳媒國際傳播中心下屬的上海眼國際傳播矩陣,通過與美聯社、歐洲電視網等合作機構搭建的分享合作平台,向海外傳播, 為國際主流電視提供影片,做好大小螢幕融合傳播、內外宣傳共鳴,為中國特色、中國風考古建設做好;助力上海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視窗。

相關問題答案

    盤點世界級的考古文物欺詐行為

    撇開這些毫無根據的謠言不談,自現代考古學發展以來,國外確實發生了許多文物古董造假事件。藤村真一 利用偽造來 推進 日本歷史研究。據英國 蘇格蘭人報 報道,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藤村新一一直是日本史學界最驚豔的名字,他被譽為日本的 石器之神 和 神之手 作為一名業餘考古學家,年後,藤村信開始進行實地調查,...

    古代文物之旅 蘇婆精選珍品契丹文化魅力

    蘇州博物館昨日公布了年主要展覽計畫。據澎湃新聞介紹,展覽涵蓋多個專題展覽,包括 大英博物館古代亞述珍品 東周的洛陽和蘇州 北方美女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遼貴族女性文物展 以及現代名人系列 銀泉昭谷 李根和蘇州 等專題展覽。其中,大英博物館古亞述寶藏 特展將呈現古亞述王國最後一位君主亞述巴尼拔的...

    考古文獻 古代沒有吹風機,洗完頭髮怎麼吹乾?

    在古代,沒有像現代這樣方便的吹風機,人們洗完頭髮後需要用其他方法吹乾頭髮。雖然沒有高科技裝置,但他們已經找到了一些巧妙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自然風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人們在戶外或敞開的窗戶下吹乾頭髮,利用自然風和陽光的作用來加速頭髮的乾燥。這種方法既環保又健康,同時享受大自然的新鮮感。其次,一些古老...

    國寶滿滿龍元素! 前往中國考古博物館尋找“中國龍”。

    約年前,彩繪龍紋陶盤,被譽為 中國第一龍 的綠松石龍器,精美的鄧鐘雕像附在兩.回頭看卷尾龍龍的身影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之一,自然是國寶上不可或缺的。龍年春節期間,不少遊客選擇前往中國考古博物館進行一次 獵龍 之旅,希望能在這裡找到真正的 中國龍 出土於二里頭遺址的一處高等級貴族墓葬的綠松石龍器,其...

    賺眼球、部落格評分、放棄底線,這4檔綜藝停播,一點都不冤枉

    時光荏苒,內地綜藝行業走過了年的滄桑巨變,像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從歌舞到辯論比拼,娛樂形式層出不窮。在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裡,一檔綜藝節目總是在身邊,或者吸引眼球,或者戛然而止。今天,我們將聚焦四檔備受爭議的綜藝節目,走進幕後,探究他們故事的曲折。.Dream Remodeler 巧妙的設計,還是傲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