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瀕臨滅絕的中華鱘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長江流域的不同地區可以看到它們成群結隊地游來游去。 像這樣的場景在過去幾十年裡從未見過。 現在大家都以為連中華鱘都要滅絕了,其他很久沒有出現的魚,是不是也出現在長江流域呢? 例如,鯷魚在長江中盛產已久。
網上有很多關於鳳尾魚的傳說,比如說它就是特別有名的長江三仙,是上一代人心中難忘的記憶,它的脂肪含量高,肉質鮮嫩,藥用價值高,再加上它出水的特點,使鳳尾魚的經濟價值進一步提高。 許多上一代漁民都捕獲了鳳尾魚。
長江中生活著許多魚類,其中有些甚至是長江特有的,如中華鱘和白鱘,但物種越是特有,越容易滅絕,有的甚至已經滅絕。 與許多瀕臨滅絕的魚類一樣,鯷魚的稀缺不僅是由於漁民的過度捕撈,還由於廣泛的工業模式,這是其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
鯷魚本身生活在海浬,它是一種洄游魚,每年都會一到時間就開始洄游。 一旦溫度開始公升高,它們就會開始繁殖。 初夏時節,當水溫開始變暖時,它們開始進入河流,開始為繁殖和產卵做準備,然後游回海洋。 整個過程要經過極長的水域,比如安徽、上海、江蘇,這些都是他們遷徙途中經過的城市。
因為洄游路線太長,勢必會讓它們的生存變得極其困難,而水利工程的建設會阻斷它們的洄游路徑,即使有些地方為它們設定了魚道,整體情況也沒有明顯改善。 鯷魚的數量正在減少,就好像它失控了一樣。
雖然水壩可以發電,但它們會阻塞水流,而水壩會對水質和溫度產生重大影響。 在一些地方,大壩甚至會導致水溫變化10度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特殊的通道,它們仍然很難繁殖,而且當它們遷徙時,會有大量的漁民捕獲它們,鳳尾魚的處境肯定相當悲慘。 而且在人工鯷魚養殖技術上還沒有突破。
近年來,隨著禁漁措施的不斷實施,許多曾經瀕臨滅絕的魚類重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比如中華鱘和秋刀魚,長江江豚的重新出現也讓很多人感到非常高興。
然而,這些重新出現的物種中卻沒有鯷魚,更令人擔憂的是,上一次鯷魚出現是在1998年,而現在20多年過去了,再也沒有人看到鯷魚活動。 不過,另一方面,我國還沒有鳳尾魚滅絕的訊息,對於那些野生鳳尾魚,我們還是可以抱有希望的,畢竟魚子可以在水中儲存數千年,也許它們還很活躍,只是還沒有被我們發現。
現在的長江與過去的長江有很大不同,整體生態有了明顯改善。 魚群在水中沸騰和游泳的畫面也回到了我們的世界。 雖然長江的現狀無法與很久以前相比,但未來仍可充滿期待。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長江的未來肯定會更好,鯷魚終將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