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打明帝國首都應天(南京),建文皇帝朱雲文在混亂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朱棣篡權,以藩王的身份奪取了皇位,只用了四年時間就打破了朱元璋精心安排的國家格局,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朱元璋,歷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雖然出身貧寒,但能力毋庸置疑,政治智慧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無與倫比。 為了保證兒子朱彪和孫子朱雲文能穩坐國,可謂是煞費苦心、縝密謀劃。 然而,他沒有想到,僅僅在他死後四年,他煞費苦心管理的政治格局,竟然被朱棣徹底顛覆。
難不成他真的沒有預見到燕王的威脅? 還是他過於自信地認為自己的布局完美無缺? 朱元璋有多聰明,其實他在臨死前就已經考慮到了燕王帶來的隱患,打算在晚年很長一段時間內除掉自己的“多刺”兒子。
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中,燕王朱棣無疑是最傑出的。 但朱元璋為什麼不考慮將皇位傳給他呢? 關於王爺的選擇,朱元璋肯定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在長子朱彪在世時,這個問題並不突出。 朱彪雖然性格溫和,但他的才華和能力不容小覷,深受大臣們的愛戴和支援。 他顯然是明日仁慈的國王,作為所有兒子中的長子,他在兄弟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 朱元璋掃清了自己未來道路的所有障礙,從不懷疑自己繼承皇位的能力。
然而,朱彪的英年早逝,讓皇位繼承問題浮出水面。 這個時候,最好的繼承人無疑是長孫朱雲文和四子朱棣。 論能力,朱棣無疑是出類拔萃的,是人才。 但皇位繼承不僅涉及個人能力,更涉及整個皇權穩定的大局。 因此,朱元璋必須從巨集觀角度來考慮。
那麼,朱棣為何沒能成為太子呢? 所涉及的因素複雜多樣,但歸根結底,朱元璋對政權穩定性的考慮超越了個人情感和期望。
首先,朱棣排在第四位,在他面前還有秦王和晉王兩個兄弟。 這兩兄弟雖然能力一般,但各自擁有一支重兵和強大的一面。 既然都是朱棣的前任,資歷深厚,若是朱棣登上皇位,難免會不服氣,這無疑會導致諸侯王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 這樣的內訌,無疑是對帝國穩定的一大隱患。
其次,在古代社會中,皇位過程的穩定性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基石。 尤其是對於明朝來說,這是第一次繼承皇位,必定是安定和平的典範,對明朝的未來有著重要的標桿意義。 因此,王位問題的核心是權力繼承的穩定性。 這不僅是對未來的保證,也是對整個帝國穩定的維護。
而且,朱雲文是長孫,在宗歷中優勢突出,再加上他與朱彪很像,性格仁慈,極度孝順,在朝臣中口碑不錯,再加上他一定是繼位後實行寬鬆政策的仁君。 天下的朱元璋早已敗下陣來,以後需要的自然是“成功之王”,而溫柔善良的朱雲雯自然極為合適,所以相比之下,朱雲雯才是最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