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黃河戶口瀑布黃河湍急清澈的河水,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有人說:“黃河的清澈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的喜悅。
仔細觀察,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從清澈到渾濁的轉變是乙個漸進的自然和歷史過程。
根據老百姓的理解,河流是乙個不斷積水的過程,從上游開始,河流不斷加入,加強力量,最後形成洶湧澎湃的河流。 然而,黃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水大部分集中在上游,而中下游的水量越來越少。 到蘭州時,它佔黃河流域總水量的70%,但蘭州上空的流域面積約為25萬平方公里,僅佔黃河流域總面積的33%。 換言之,黃河的大部分水都集中在蘭州之上。
黃河上游源頭清澈如鏡,流淌在蘭州下方,特別是經過黃土高原後,黃河含沙量急劇增加。 春秋前,黃河及其支流攜帶的泥沙很少,山西地區的水還可飲用。 到了春秋兩季,這個地區的水不再清澈。 戰國時期,就有人就已經把黃河稱為“渾濁河”。 後來問世的《二丫》中對“江”的解釋是這樣的:“江出崑崙,是白色的,運河是一千七百零一條江,顏色是黃色的。
在秦漢時期,由於人類對黃河的直接利用和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黃土高原的地表植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黃河的泥沙輸送速度驚人。據《漢書溝訓志》記載,黃河“渾濁渾濁,數為一石水六桶泥”。 在此期間,人們開始稱這條古老的河流為“黃河”。
古人關注“黃河清”這一主題,藏書的高潮是清乾隆年間的《古今書集》(下圖)。
在《山河》一書中,詳細收集了從東漢到清初澄清黃河的史料。 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關於黃河現象的最早記載是在光武帝立九年(公元33年),當時“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清澈”。 此後,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晉、元、明、清等都有關於黃河和清朝的記載,其中明清時期的資訊最為豐富,包括官史、雜史、 地方編年史和碑文等,共65次。離我們最近的是2024年2月2日《宣言》的報道,在山西石樓,第67次記載黃河清澈見底。
黃河的水要清澈到什麼程度,才能被古人稱為“清澈”? 從祖先用來記載黃河清的用語來看,最常見、最簡單的是宋代前的“和慶”和宋後的“黃和慶”。 較詳細的記載主要有北周保定二年的《十里鏡》、唐乾元二年的《清水》、唐寶英元元年九月的《清底》、晉代的《細鱗見底》、 元代十五年的“清明明底”,明正德八年的“魚龜可見”,清正四年的“清明異常”。
這些不同的表述,不僅表明了當時清晰度的差異,也表明人們對“清晰”的感知很難有乙個統一的標準。 其實,歷史上的“黃河清澈”只是黃河的泥沙流量明顯低於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但卻是“異常”和“略微清澈”,不能等同於像地下水一樣清澈。 至於“清水見底”、“見盡鱗”的記載,只是黃河太小,無法做到清澈見底。
仔細觀察黃河清水規律,可以發現,只有當流域內大面積出現異常情況,如持續乾旱少雨、冬季過冷等情況時,黃河水才會發生變化,出現清河現象。 黃河的清澈有時是乾旱和黃河斷流的前兆。 同時,黃河、清代也與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交織在一起,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另一方面,在歷史語境上,黃河和黃土奠定了基礎,先祖們紛紛以主角和編劇的身份出現,創造了黃河流域的第二個里程碑——農業的起源。 黃河流域水由清濁變渾濁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頻繁,給黃河流域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了破壞性和災難性的影響。
歷史上,為了治黃河,從大禹到明朝潘繼濤“駕水攻沙”,從漢武帝“葫蘆堵”到康熙帝在宮柱上刻上“江事曹雲”......一部艱苦治理色情的歷史,濃縮了中華民族的苦難、鬥爭和治理的歷史。 長期以來,受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社會制度、人為破壞等主觀客觀條件的制約,黃河反覆治理的局面從未得到根本改善,黃河的美好願望難以實現。
黃河治理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歷來都交給了中國共產黨。 2024年,中國共產黨在冀山豫解放區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開啟了黃河人民治理的新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決心帶領人民從根本上改變黃河暴虐的歷史。 經過70多年的艱苦探索和不懈奮鬥,中國共產黨交出了乙份空前優秀的色情控制答卷。
2024年,中國共產黨在山東省菏澤市牽頭成立了河北-山東-河南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 此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黃河在黃河治理和保護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創造了秋大洪水和平歲月的奇蹟。 圖為山東省淄博市木里鄉(現木里鎮)農民在黃黃控工地施工現場工作。
這次黃河清澈,有三個因素:時間、地點、人。 首先,冬季缺乏降雨支援氣候。 降雨量越少,黃河攜帶的泥沙就越少。 從我國冬季降水量變化來看,北方地區確實降雨不多,黃河流域也有零降雨區,其中甘肅、青海等地最為明顯。 陝西稍好一些,還有1到10公釐的累積降雨量覆蓋,所以從黃河流域的降雨量來看,對黃河流域有一定的影響。
二是黃河上中游長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黃河上游,從河源到內蒙古河口鎮,全長3472公里,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特別是在三江源頭地區,素有“中國水塔”之稱。 針對當地生態系統退化和節水功能減少的情況,本地區應推動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專案,提高節水能力。
黃河中游 786萬平方公里的沙質和粗砂區是黃河下游的主要沉積物。 近年來,當地政府堅持小流域系統化治理,建設和改建淤泥壩、沙壩,推動坡耕地轉為梯田。 流域土壤侵蝕面積從2024年的26個增加96萬平方公里下降到2024年的2627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了“雙衰”。
早在五年前,就有專家走訪黃河兩岸,發現非汛期80%以上的河段是清澈的,河上游基本上是清水。 從開封到海口,黃河變黃; 然而,與10多年前相比,顏色偏淺。 專家解釋,在非汛期,小浪底水庫排出清水,河底淤泥在演化中被沖刷,從而再現黃河的“真面目”。
小浪底水利工程自投產以來,有效發揮了“防汛防汛、減淤、供水、灌溉、發電”等綜合效益,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護黃河中下游生態環境作出了巨大貢獻。 圖為小浪底大壩的洩洪情況。
從這個角度來看,黃河水變得更加清澈,這意味著黃河流域的整個生態系統正在改善。 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局,生態系統仍在改善。 要知道,早在2024年,NASA和《自然》雜誌就集體發聲:因為中國,地球比過去更綠。 2024年至2024年的衛星資料顯示,地球植被面積的擴大主要歸功於中國和印度。 其中,中國綠化面積增長的42%是森林,32%是農業用地,而印度的綠化主要是由於農業用地(82%),林面積增長僅為44%。
黃河的清澈也提醒我們,生態環境的改善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持續的關注。 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和子孫後代建設乙個更美好的家園。 人們相信,黃河將成為一種普遍的東西。
大眾新聞客戶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