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新銀旭博物館今日(2月26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作為全國首個全景展示商代文明的國家重大考古博物館,該館將展出近4000套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其中不乏首次展出。
記者王濤:銀旭博物館新館的顏色是綠松石色,造型猶如巨大的青銅。
設計團隊以殷商時代的重要樂器“鼎”為設計意圖,通過青銅方鼎元素的抽象化和演變,以整體大氣、簡潔有力的方形造型為博物館建築載體,博物館上的紋理和圖案也從殷墟出土的青銅文物上的紋理演變而來, 整個博物館高22公尺,寬146公尺,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大“丁”。
透過航拍鏡頭,可以看到博物館旁邊是桓河,古稱桓水,是渭江在海河流域的支流,又稱安陽河,古都大多建在河邊,銀墟發掘地點位於桓江兩岸, 而新博物館的河對岸是世界文化遺產,銀虛宮寺遺址,也就是舊銀虛博物館所在地。新舊博物館一河相隔,靜靜地守望著銀墟的廢墟。
在這片土地上,出土了中國最早的戰車馬遺物——殷墟戰車馬坑、中國最早的甲骨文銘文、繼母武定的國寶級文物。
新博物館開館了,大家都很關心裡面能看到什麼文物。 新館展出的文物數量和種類,是商代規模最大的文物展覽。
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的珍貴文物是首次展出,尤其是反映近20年來銀墟考古發掘新成果的文物,大部分是首次展出。 出土的青銅、玉器、甲骨文、陶器等文物近4000件,聚焦商文明主題,展現商朝在政治、經濟、軍事、農業、手工藝、文字等方面的偉大成就。
有一件圓餅形狀的文物,表面微微突出,密密麻麻,很粗糙,它的名字叫陶巖,你可能只是聽了這個名字,你可能不知道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專家告訴記者,這是商代人洗澡時用的清潔用具, 相當於商家使用的浴巾。
與我們看到的一般甲骨文不同,這塊甲骨文中非常漂亮的綠色部分是綠松石色,這是我國博物館中唯一鑲嵌在文字中的綠松石甲骨,非常珍貴。
當然,新銀旭博物館裡還有很多珍貴的文物,等著大家前來尋找寶藏。
目前,銀旭博物館已開通網上預約視窗服務平台,採取時間錯峰、限流量參觀,可通過官方“銀旭博物館”和銀旭風景區***線上訂票。 預約成功後,將預約***儲存為入場憑證,憑身份證入館。 具體詳情請檢視銀虛博物館官網**。
穿越千年,一窺殷商時期的戰馬場面。
位於展廳一樓的銀墟車馬展,採用矩陣展示手法,陳列在銀墟出土的23輛馬車,再現了3000多年前“服牛乘馬,牽重遠”的歷史場景。
銀旭博物館導賞員徐先英:陳列櫃陳列著一些汽車和馬匹配件。 我們可以檢視這些配件,以發現它們的位置和作用。 我們看到的那個叫做馬鐙。
商代裝飾華麗、結構精巧、靈活的馬車,是中國最早的馬車實物標本,也是對3000多年前商代文明的生動詮釋。 經過近百年的探索,銀旭發掘了90多個馬車和馬坑,考古學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車輪、車軸、輿論、車輪、鱗片、軛等主要部件的木製兩輪單輪,清晰地展現了商代馬車的樣子。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存新:這裡我們一共展示23輛車,23輛車是銀旭的不同時期,銀旭分為四個階段,它有不同時期的車輛,用途也大不相同。 比如,有的戰車是專門用來戰鬥的,有的是乘用車,我們很容易從儲存的形式,包括埋葬的風格來判斷。
央視記者田雲華:馬車不僅作為皇室貴族的交通工具,在驛站傳輸、野外狩獵旅行、軍事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銀墟的馬車大多埋在大墓附近或墓道上,馬車和馬匹的數量見證了主人地位的高低; 殷墟後期,馬車葬成為中上貴族的專屬領地,彰顯了墓主的威嚴,也是馬車葬制的萌芽。
商代的馬車,從廣闊的視角展示了交通工具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征服了四方,構建了禮儀體系,展現了3000多年前東西方歷史文化的交流、互鑒、創新, 並被後世歷代繼承和發揚光大,成為中華文明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