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不同,但囚禁的信仰總有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普遍性,每次想起它們,都會像籠子一樣,把自己困死。
所以,這本書總結了十二個常見的心理問題,幫助我們識別和開啟自己的心理牢籠。
衝突和怨恨
生活中總會有人試圖把我們逼瘋,可能是難纏的客戶,可能是永遠不會理解我們的父母,也可能是最親密的伴侶。
人們經常生氣,因為期望和現實之間存在差距。 我們總以為一切都是對方的錯,對方在加重我們的情感負擔,但真正困住我們的,卻是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
回想一下,當你們第一次見面時,你們從不抱怨對方,因為你對彼此的期望就是在你身邊。 後來你看別人比較細心,所以希望對方能多體貼一些。
你看到其他人努力工作,所以 Ciri 可以更有動力給 Wan。 你們已經從只期望對方在彼此身邊,到要求對方成為完美的人。
如果你想擺脫怨恨,你需要看到期望,看到你對別人的期望,接受別人的本來面目,放下他們完美的期望、要求和控制,也要看到別人對你的期望。
這是你需要牢牢保持的界限。
當有人說你錯了時,只需回答“你是對的”。 他無法與之抗爭。 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撒謊,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可以改進。 你只需要說,“是的,你是對的。 ”
如果別人的期望超出了這個界限,不要生氣,不要爭吵,因為衝突是一根繩子,你們在兩端互相拉扯,這樣的戰鬥需要雙方的參與,如果你停止參與,戰鬥就不會開始。
痛苦和悲傷
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幸,你是否曾經指責上天不公,在心裡不停地問“為什麼是我”?
面對父母和身邊人的期待,你是否隱藏了真實的自我,認為這是值得幸福的唯一途徑?
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你是否因為逃避現實而感到沮喪和內疚,一直被困在未解決的悲傷中?
我們就像被囚禁的受害者,被困在無能為力的痛苦中,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痛苦?
要明白,“苦難與發生的事情無關,但與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無關。 ”
面對不變的事物,我們總會被“如果”這兩個字困住,要是當初沒有那樣做就好了,要是一開始就當初就這麼做了就好了。 一旦你陷入了如果,你就會強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失去的東西上。
最終,不可接受和不可改變的真相將撕裂我們的心。 事實上,痛苦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而是因為什麼都沒發生。
困住自己心靈的牢籠,往往是自己建造的,正是這些自我植入的思想成為枷鎖,自由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需要學會用現在該做的事情來取代“如果”,並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我們失去的東西轉移到剩下的東西上。
面對不可改變的離別,我們不妨感恩那些迷失的靈魂多次來到我們身邊,然後從遺憾和內疚中解脫出來,與自己的痛苦和解。
否則,那些仍然愛我們的人會受到傷害。
自我忽視
自我忽視的籠子——比起自己,更關心家人的需求; 追求成就,忘了照顧自己。
這種人一定是善良負責的,不付錢會感到愧疚。
但是,專注於為你關心的人做更多的事情是不健康的。 這也削弱了你所關心的人的能力,使他們養成了依賴你的習慣,剝奪了他們做乙個負責任的**的權利。
除非你開始愛自己(每天練習感受快樂),否則你無法為你關心的人做任何事情。
真愛是無條件的,但這樣的愛是稀缺的。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良好的舉止和優異的成績來贏得愛情。
長大後,我們習慣於為了不給別人帶來麻煩而忽視自己。
我們受到他人的期望和需要承擔的責任的約束。 但要知道,我們與他人的所有關係都會走到盡頭,我們必須打破放棄自己的舊習慣,學會讓自己給予自己無條件的愛。
書中說,“你需要找回你不得不放棄的那部分自己,回到你過去不被允許存在的整個自我。 ”
不要再害怕被憎恨,不要再害怕被批評,因為批評與提出批評的人有關,而不是與我們有關。
他們的批評往往不是為了你自己好,他們只是想通過批評別人來證明自己。
有時自私是一件好事,它教會了你自我照顧和自我照顧。
請停止為無法拯救所有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而道歉。 這意味著對自己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 ”
我們應該學會珍惜自己,擁抱和欣賞我們所擁有的,接受我們沒有的,把我們最討厭的人當作我們最好的老師。
記住:“你擁有別人永遠不會擁有的東西,這就是你的一生。 ”
困住你的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寫到最後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本書描述的 12 個最常見的心理困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事實上,我們需要自由的力量隱藏在我們內心。 讀這本書就像是一劑心理疫苗,讓我停止心理內耗,重拾內力!
筆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有點猶豫,以為她畢業時已經太老了,不能50歲,但校長卻告訴她,“無論如何,你都要50歲! ”
真是太棒了! 無論你是否按照自己的方式過這種生活,你的 50 歲都會一樣。 那麼為什麼不做你想做的一切呢? 感受它,嘗試它,愛上它! 做你自己永遠不會太晚。
自由的關鍵是保持真實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