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那段歷史,自上世紀頭十年以來,東歐國家似乎陷入了漫長的冬天,發展停滯不前,經濟低迷,政治動盪。 讓人感嘆的是,面對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蘇聯束手無策,甚至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在歐美資本主義社會的歡聲笑語中,曾經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超級大國蘇聯,像一座坍塌的大廈一樣坍塌了。
蘇聯解體後,美國及其盟國策劃了一系列不道德甚至無法形容的陰謀,以鞏固對巴爾幹半島的控制,防止俄羅斯勢力滲透到地中海沿岸國家,徹底封鎖俄羅斯的南下通道。 歐美國家為了實現其險惡的戰略目標,無視南斯拉夫的主權,打著“民族獨立”、“人權民主”的幌子,用各種手段將南斯拉夫分裂為七個獨立敵對的國家。
然而,令許多人感到困惑的是,儘管南斯拉夫與蘇聯不和,但在俄羅斯的戰略布局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於俄羅斯來說,巴爾幹地區不僅是重要的戰略基地,也是其捲土重來的不可或缺的基石。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俄羅斯都應該幫助陷入困境的南斯拉夫。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俄羅斯在三個關鍵時刻選擇袖手旁觀。 潛在的考慮因素是什麼?
事實上,早在200多年前,沙皇俄國就因為爭奪巴爾幹半島的統治權,多次與奧斯曼帝國等國作戰。 這似乎是一場漫長而悲慘的較量,俄羅斯為了巴爾幹半島與鄰國打了近百年的仗,但最終還是沒能如願以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社會主義的旗幟在南斯拉夫的天空中飄揚時,蘇聯才能夠真正踏上巴爾幹半島,並將其作為通往地中海的跳板。 此舉無疑增加了與美國鬥爭中獲勝的幾率。 由此可見,南斯拉夫對蘇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雖然蘇聯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但南斯拉夫這個地理位置困難的國家,仍然是俄羅斯南下戰略的關鍵一環。 從這個角度來看,南斯拉夫無疑是乙個與處於恢復階段的俄羅斯分不開的戰略要地。 南斯拉夫的存在不僅有助於俄羅斯保持其在地中海國家的影響力,而且還將以徑向的方式影響中東和北非的局勢。 這無疑為俄羅斯恢復了前蘇聯的輝煌提供了重要機會。 因此,俄羅斯絕不會放棄對南斯拉夫的援助,除非它受到無助的客觀因素的制約。
主要客觀原因如下:第一,俄羅斯當時處於令人擔憂的境地,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急劇下滑,葉爾欽推動的“衝擊**”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反而為國內寡頭和西方資本家提供了利用的機會,導致國家資產嚴重損失。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一直對俄羅斯保持警惕,以至於在國內外困難中忙於照顧自己,不可能退出其他關心。 最後,俄羅斯的自治共和國,如車臣,正在尋求獨立,即使俄羅斯想出兵,也很難動員足夠的部隊。
其次,俄羅斯的行動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南斯拉夫雖然在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內,但畢竟是乙個主權國家。 如果俄羅斯貿然採取軍事行動,只會給歐美國家制裁甚至攻擊俄羅斯的藉口。
而且,當時的俄羅斯對歐美國家抱有期望,渴望西方世界的援助來渡過經濟困難,所以根本不敢得罪歐美國家。 因此,俄羅斯當時既沒有勇氣也沒有意願拯救南斯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