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將軍謝福之是上個世紀的***。
六七十年代被重用的著名將軍。 他當過一等副總理,也進過第一軍委辦公組,權力很大。 1969年下半年,主席擬提名李德勝同志任全軍總政治部主任並開會討論,並於 1970 年 4 月正式任命。
1969年,董事長在討論此事時,特意徵求了謝福之的意見。 沒想到,謝福之在會上難得對***唱出一句矛盾,說:我覺得李德勝帶部隊打仗是可以的,但是讓他當總政治部主任,因為他沒有學歷,他做不到這樣的工作。 主席不同意謝福之的意見,但肯定李德勝的能力和忠誠的性格是總政治部主任職位的理想人選。 這裡有乙個奇怪的問題:李德勝曾經是謝福之的老下屬,領導怎麼會有理由阻撓下屬的晉公升呢? 兩人之間沒有衝突,如果李德勝能夠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對謝浮之不會有什麼壞處,反而可能會有所幫助。 謝福之反對任命李德勝,理由有以下三點。
第乙個原因是,當時我軍高層的情況略顯複雜,原四爺將領幾乎佔了全國的一半。 黃、吳、邱、李三人都在軍隊中擔任要職,黃永勝任總參謀長和政治局委員,邱惠作被任命為總後勤部部長。 在總部的三個重點部門中,只有總政治部尚未被四位戰地將軍佔據。 李作鵬和吳法顯決心要成功,他們互相稱讚對方是導演的“內部人選”。
謝福之是個圓滑的人,他不想和四爺的核心將領發生衝突,他們之間是有利益的。這一點,在謝福之死後,得到了**的調查和證實。 因此,主席在提名李德勝時,還是提出了反對意見,反對將幹部從原二業制度調到總政治部,以免激怒有關領導。 這主要是從自私的角度出發,與**不符。
第二個原因是,謝福之出身政治幹部,在二戰軍中,資歷地位遠高於李德勝。 六十年代末,李德勝突然嶄露頭角,即將出任總政治部主任,這讓謝福之感到不自在。要知道,解放戰爭時期,謝福之擔任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政委,戰爭快結束的時候,李德勝只是第十二軍第三十五師師長。 他雖然是謝福之的下屬,但軍銜卻落後了好幾級,1955年謝福之成為開國將軍時,李德勝的軍銜只是少將。 現在看到李德勝幾乎和自己“平起平坐”,謝福之也不容易接受。
第三個原因。 誠然,李德勝以前從未擔任過政治工作類別的軍事職務,他似乎缺乏政治工作經驗。 李德勝是戰時典型的軍事將領,上甘嶺之戰也打得非常精彩,所以謝福之雖然是他的上級,但他對李德勝有刻板印象,有一定的偏見,覺得自己因為學歷低,沒有資格從事政治工作。 但謝浮之顯然缺乏調查,忽略了乙個細節。
早在安徽省委書記李德勝就具有出色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和工作業績,巧妙地化解了“武裝鬥爭”,迅速穩定了當地社會秩序。 主席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乙個好的政治幹部不僅要執行最好的決策,還要理順各方關係。 李德勝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 作為李德勝的老上司,謝福之對自己的下屬了解不夠,在董事長指認李德勝的時候,他也提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反對意見。 做好人事安排是明智之舉,可以有效制衡某一派系的力量,但謝浮之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總政治部主任的職位,不僅要看政治工作的水平和經驗,還要看他的忠誠品德。 李德勝有這種品質,也是董事長最信任和欣賞的一點,後來李德勝出任政治局常委。反觀謝伏之,一代名將,他的結局是眾所周知的,他在80年代被開除黨籍,骨灰被移出八寶山,軍政生涯也未能畫上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