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肖像)。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
老皇帝臨終前,將皇位留給了長孫朱雲文。
朱雲文的性格與朱元璋截然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泥腿,同時又有強烈的民粹主義精神,所以他非常關心人民,尤其是農民。
對農民的關心代表了地主階級和官僚階級的嚴厲。
為了切實保護農民朋友的利益,他親手製造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案件和重要案件,當然,其中**難免會是一刀切的冤枉、虛假和冤枉的案件,所以總的來說,太祖時期的明朝是“嚴嚴”。
朱元璋沒有讀過書,或者說,至少在成為皇帝之前,他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他一生中唯一與教育有關的經歷是他在安徽省鳳陽市的黃覺寺短暫地做過和尚,在此期間,他可能受到了東方佛教的教育和培育。
不過,根據當時的史料,朱元璋似乎對宗教之類的東西並不是很感興趣。
黃覺寺),因為與其說他是黃覺寺的和尚,不如說他在寺裡做苦工。
他負責更換蠟燭,清潔地板,擦拭神佛的金身。
有一次,大雄寶殿伽連菩薩像前的水果和點心被老鼠吃掉了,寺內的老和尚因為朱元璋的照顧不力,狠狠地訓斥了他。 這一定是嘉蘭對自己的真心把戲,於是朱元璋找了一支墨水筆,在嘉蘭的金身背面寫下了五個大字:流放三千里。
當然,在他年輕的時候,他沒有能力讓伽蘭流放三千里,但是當他成為皇帝之後,他就能輕易地流放無數大臣三千里。
不過,朱元璋雖然沒有文化,卻極為關心子孫的教育,不管是太子朱彪,還是現在已經當上皇帝的朱雲文,他們從小就生活在極其濃厚的儒家氛圍中,受過明朝最一流的儒家大師的教育。朱王室所接受的儒家教育,其實是被閹割了。
朱元璋當帝後,喜歡研究孟子,但朱元璋發現,孟子中的很多思想其實並不利於他統治明朝的百姓。
孟子像)。
比如《孟子》中有一句“百姓寶貴,社會是次要的,君主是輕的”,朱元璋認為這無疑是對皇級的一種貶低和挑戰,所以朱同志乾脆刪掉了這句話。
在這種重塑的儒家教育下,皇帝的長孫朱雲文只學了儒家的表面,卻沒有學過。
比如朱雲文登基後,他銳意進取,很快又進行了一波非常廣泛的革新,改變了祖父朱元璋嚴懲法的傾向,積極整治冤假冤案,改變明朝成立以來處處殺戮的政治環境。
不過,即便如此,在固有的觀念上,建文帝朱允文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的存在感還是極低的,甚至低到似乎朱雲文登上神王寶座的目的,就是要被野心勃勃的舅舅推翻。
造成這一結果的最大原因是,為了掩埋建文時期的歷史,永樂時期的官方史料刪掉了朱雲文的年號,將明代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延長了四年。
結果,乙個活生生的人,乙個活生生的歷史,就這樣憑空消失了。
然而,事實上,朱雲文在位短短四年的所作所為,可能比大名鼎鼎的宅男家靖和萬曆皇帝加起來還要多。
朱元璋曾一度震驚地刪改了《孟子》,他大概沒有想到,在他眼裡,朱雲文這個卑微的帝孫,在登基後不久,就開始對自己的《大明法》和《朝詔》進行大幅刪減和修改。
帝國法令的細節。
朱雲文覺得爺爺制定的法律太恐怖了,比如一人犯罪,全家坐鎮,只要**六十兩以上就要斬首,這樣的法律規定在朱雲文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實在不利於他與廣大百姓和朝廷的良好關係, 於是他迅速取消了洪武時期的大部分法律制度。
法制維度的降低,確實讓黎國百官對皇帝感激不盡,但朱雲文不知道的是,他的祖父朱元璋制定如此嚴厲的刑罰法並非沒有道理,明初雖然統一了國家,但內部環境還是很惡劣的, 並且有隨時陷入危機的趨勢。建文朝廷的大環境很快又陷入了動盪之中。
在政治制度上,朱雲文與祖父朱元璋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雖然皇帝從明初就敏銳地察覺到朝廷的冗餘,並積極取消了那些沒有實際作用的部門,如廢除73個檢查部、49個河伯府、48個水馬崗位,但朱雲文並沒有費心徹底改革官僚體制, 至少不像朱元璋那樣,為了廢除傳承了數千年的宰相制度,製造了一場廣為牽涉的“胡維勇案”。
比起淘汰多餘官員,朱雲文似乎更願意把心思花在一些華而不實的事情上。
他多次更改明代官僚部門和官職的名稱,如將大理寺改名為大理司,將同正司改名為同正寺,將太昌寺改為臺昌慶,將光祿寺清改為廣祿清。
經過一波又一波的部門和官職名稱大改動後,皇帝還是不滿意,他還對自己居住的宮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名,比如正午門改為末門,承天門改為高門,體殿改為正信殿等等。
南京宮城修復模型)。
朱雲文之所以要做出這樣的改變,是因為年輕時的儒家教育對他影響深遠,他改的名字大多是《周禮》中的制度,儒家經典中“周禮”的大名幾乎如雷,人人皆知。
對於這種膚淺的改革,筆者的評價是:形式純正,銳利復古,不切實際。
我不認為朱雲文同志讀過《漢書》,否則,他會知道,新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王莽,如此追求復古潮流,他的政權僅僅在14年後就垮台了。
朱雲文的另乙個很嚴重的錯誤,就是他和大臣們堅持文官治國,鄙視軍事將領,放棄了與明帝國諸侯王和睦相處的基本方針,不久便與北平諸侯國的燕王朱棣發生衝突。
朱棣的權力體系建立在北境,那裡聚集了大量的軍官和士官,他們支援朱棣,對建文朝廷態度冷淡,而朱雲文的建文朝廷則不同,當時明朝在南京,小皇帝靠的是長江下游階級。
這個階級包括農民、地主、學者,甚至包括精力不多的氏族,雖然他們的構成很複雜,但他們的思想卻很統一,就是都認為,只有不斷提高儒家文化的價值觀和文官的權威,徹底消滅半自治形式的封建君王, 建文政權能坐上皇位嗎?
然而,“晶境之戰”的失敗給了他們正面的打擊,讓他們明白,他們所處的時代還遠遠沒有達到“以文學統治世界”的境界,他們仍然停留在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時代。
不過,朱雲文雖然說到當皇帝並不是乙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皇帝,但命運多舛的大明天毀滅後留下的大量傳奇故事,卻讓人非常懷念他。
或許人們同情他悲慘的一生,或許被他高度神秘的命運所折服,這讓很多人很天真地相信,在1402年7月13日那個火熱的夜晚,建文帝朱允文並沒有死在皇宮裡,而是喬裝打扮逃出了南京皇宮,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不斷偶然地出現了一些關於他的線索。
由於建文時期幾乎所有的史料都是明代先祖朱棣燒毀的,所以人們對朱雲文的評價,其實大多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
仁武殉難時的大臣們,都成了追隨朱雲文的悲劇人物,而有那麼多臣子願意為之獻身的朱雲文,自然而然地成了人們想象中仁慈、溫柔、睿智的國王,而他之所以被拉下馬,純粹是因為運氣不好。
人們同情朱雲文,作者也很好理解,但作者並不提倡這種將殘酷歷史審美化的研究方法。
明朝朱允文帝像)。
誠然,朱雲文的經歷很值得尷尬,但歸根結底,他只是乙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
這個理想主義者用不強烈的理想主義的碎片堆砌自己的堡壘,卻被實用主義者朱棣用大炮砸碎,這就是朱雲文的一生。
逐漸幻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