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是普通人難以理解的。 地緣政治往往是大國下棋的遊戲。 如此一來,大家看到的,就是天下各國的生死存亡,尤其是一些中小國家,彼此之間有糾葛,卻不知道背後的大國。
現在在地球上,實際上有三個半大國(勢力)。 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歐盟。 為什麼歐盟被計算在內? 因為幾乎沒有獨立自主能力,所以是向美國靠攏,只能算是半個大國(勢力)。
為什麼美國將“俄烏戰爭”定義為俄羅斯與整個西方的對抗?
在大國博弈中,它需要選擇對手。
美國作為表面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二戰結束後,幾乎整個國家體系都存在於美蘇之間的“冷戰”中。
前蘇聯突然解體,美國似乎失去了方向,迷失在“唯一勝利者”的幻想中。 這也是幾十年來看起來像“世界警察”的心理自信。
9.11 在那之後,美國突然醒悟過來,發現世界不是自己的,它看到了逐漸崛起的中國,慢慢變硬的俄羅斯,以及......世界各地“反美情緒高漲”
事實上,當時美國正準備將中國視為新的對手。 本來是計畫把中東修好,然後把中國的“對手地位”擺上桌面。 只是沒想到中國發展得這麼快,就像之前那個駝背的巨人一樣。
美國人突然不知道了。
2008年對中國和美國來說都是乙個轉折點。
它需要乙個新的對手。
因此,日益強硬的俄羅斯成為試金石。
從理論上講,美國自 2008 年以來一直以俄羅斯為目標。
美國對俄羅斯的不信任源於美蘇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冷戰”。 即使俄羅斯在前蘇聯解體後如此急於加入西方陣營,西方仍然不願意離開它。
因此,美國選擇俄羅斯作為“戰略對手”是合理和意料之中的。
中國的快速發展是偶然的!
美國人當然不可能僅僅說幾句嚴厲的話,然後進行外交演習來製造新的對手和新的敵人。 它需要利用戰爭來建立對抗。 最好是意識形態上的反對。
北約東擴是引爆美俄敵對情緒的重要舉措。
而“俄烏戰爭”,或許美國人自己也沒想到會這麼大。
本來只是“鬧事”,但後來美國被捲入其中,歐洲也被捲入其中。
為了繼續這一戰略,美國別無選擇,只能將“俄烏戰爭”定義為俄羅斯與整個西方的對抗,以此美化“俄烏戰爭”的合法性,並利用它來說服自己的人民。
從根本上說,“俄烏戰爭”仍然是“冷戰”的延續,但大家沒想到普京竟然如此狠,直接發動了大規模戰爭,甚至計畫占領整個烏克蘭。
難騎虎的美國和歐洲,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他們繼續戰鬥,烏克蘭可能會失敗,美國和歐洲肯定會加速衰落,他們知道這一點。
不打就做不到!
他們各自的職位可能無法獲得保障。
有點腫臉,胖子的味道。
因此,全世界繼續看到美國和西方過度擴張的“軍事援助”,也看到美國和歐洲爆發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至於新一輪的“巴以衝突”,則是一場出乎意料的意外。 它直接凸顯了美國和歐洲之間的某種戰略一致性。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有趣的美國和歐洲。
當然,如果美國繼續在西太平洋伸出爪子,中國肯定會這樣做。 到時候,世界會更加熱鬧。
第三次世界大戰(熱戰)的可能性急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