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英國最大的敵人,大英帝國在伊莉莎白時代衰落
前言:幾千年來,中國見證了無數帝國的興衰。 曾經稱霸歐洲的羅馬帝國,現在只剩下義大利; 曾經橫跨歐洲和亞洲的蒙古帝國現在是內陸國家。
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蘇維埃帝國、大英帝國曾經是世界的中心,但他們的命運卻充滿了坎坷。 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達到了輝煌的頂峰,擁有廣闊的領土和強大的海軍,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先進和最富裕的地方。
然而,在伊莉莎白女王的領導下,英國陷入了低谷。 那麼,在伊莉莎白女王統治的70年裡,英國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呢?
第一部分:美國是如何瓦解大英帝國的?
舊世界秩序在二戰的衝擊下崩潰,統治了數百年的歐洲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這場戰爭導致歐洲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幅下降,德國和法國等昔日的大國不再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與此同時,大英帝國儘管在面積、人口和經濟上具有優勢,但由於對美國的依賴和對殖民地的控制,也開始衰落。
最終,大英帝國的崩潰因大英帝國的錯誤而變得更加迅速,這是一場對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全球洗牌。
1900年,美國經濟總量超過英國,二戰後,英國損失了大量的海外資產和商船隊,美國已經在許多地方實現了對英國產品的替代,並開始準備取代英國建立全球霸權。
1930年,美國出版了一本名為《美國征服英國》的書,作者在書中宣稱英國將成為美國的殖民地。 美國的目標是壓低英鎊,摧毀英國殖民體系,奪取共和联邦市場。
儘管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試圖這樣做,但由於英國的頑強抵抗而沒有成功。 英國實現了美國的野心,並為此建立了帝國優惠制,將美國產品排除在英國體系之外。
然而,二戰後,當整個歐洲都處於飢餓和寒冷之中時,美國發起了“馬歇爾計畫”,向歐洲提供了130億美元的援助,恢復了歐洲的經濟,樹立了很高的威望。
歐洲國家將美國視為盟友,對美國援助的依賴程度前所未有。 擁有強大經濟實力的美國開始挑戰和取代英國的全球霸權。
邱吉爾為了維護自己的全球利益,開始與美國合作,並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塑造了共同的意識形態敵人,維護了大英帝國的利益。
然而,邱吉爾從未意識到,英國在美國人眼中只不過是一枚棋子。
二戰後,美國通過“彩虹4號”計畫成功從英國手中奪取了大西洋領土,並通過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簽訂的同盟條約擴大了勢力範圍。
與此同時,英國領土的喪失以及帝國優惠制度和英鎊區的破壞也給美國帶來了經濟優勢。 最終,美國成功取代了英國的“世界共同統治者”。"地位。
大英帝國的經濟是乙個由倫敦的金融業、保險業和**公司主導的財富體系,並由殖民地資源支援。 儘管美國經濟在1900年超過了英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對外貿易僅為英國的三分之二,到1929年,英國在世界最大貿易中的份額從24%下降到13%3%,美國只有13個比英國多9%。
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英國開始轉向保護主義,建立了對內完全開放、對外一致排他性的帝國優惠制度,建立了不受金本位制影響的英鎊區。
面對英國精心策劃的**戰爭,美國面臨著產能過剩和內需不足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可以選擇與英國談判,必要時甚至發動**戰爭; 也可以將多餘的財富轉化為軍事力量,通過軍事手段解決。
然而,英國是乙個大帝國,美國不願意通過全面戰爭摧毀帝國優惠制和英鎊區,因為這可能會帶來未知的風險和後果。
因此,美國首先採取了高於市場的**買斷**措施,迫使英鎊大幅貶值,脫離金本位制,使美元成為唯一可以與**掛鉤的貨幣。
雖然這讓英鎊越來越弱,但也迫使英國與美國談判以停止匯率戰。 雙方一度達成休戰協議,但由於超出了英國的能力而被取消。
因此,英國加快了與非共和联邦國家的談判,美國也試圖建立自己的**優惠區。 最終,在1938年,由於歐洲日益緊張,英國改變了態度,做出了巨大的讓步,與美國簽署了《美英互惠條約》。
1940年,英國為了積攢美元購買戰爭物資,設定了大量的進口關稅,同時也向美國傾銷商品。 但是,美國明確要求英國廢除帝國優惠制,否則將對英國發動經濟戰爭。
在美元**崩潰和英鎊地位減弱後,帝國優惠制崩潰了。 由於沒有足夠的美元來支付運費和購買物資,英國不得不**海外資產以換取美元。
英國的大部分儲備也流向了美國。 到1941年,英國的資源幾乎耗盡。 為此,美國提出了《租借法案》,要求英國廢除帝國優惠制和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
1944年,在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酒店舉行的會議上,美國在租借供應的威脅下,迫使英國接受美元與美元以及各國貨幣之間的雙重掛鉤計畫。
為了贏得二戰,英國支付了60萬年輕人和14億國民財富,花費了250億英鎊的軍費開支,國債為725億英鎊至2147億英鎊,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美國還利用《租借法案》迫使英國同意美國進入沙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中東產油區,並明確表示租借材料不能用於增加外匯儲備。
二戰結束後的第三天,英國終止了租借協議。 由於財政處於崩潰的邊緣,英國不得不通過向美國透露其國際收支的細節來證明自己已經筋疲力盡。
為了換取美國的緊急財政援助,英國承諾盡快執行布雷頓森林協議。 但是,美國要求英國立即實施令美國滿意的政策,允許美國飛機在英國和所有英國領土上自由飛行和降落。
同時,美國還要求英國撤回其在拉美的軍事顧問團,停止向拉美銷售,並向美國開放原材料。 美國還要求英國在財政、消費和海外軍費開支方面提供指導。
經過談判,英國最終同意了美國的要求,簽署了《英美財政協定》。 美國有 375 億美元的緊急貸款和 6租借協議的72億美元償還是為了換取六項關鍵讓步,包括英國禁止限制購買以美元計價的商品,以及英鎊在12個月內可以自由兌換其他貨幣。
這些讓步最終終結了帝國優惠制度**和英鎊霸權,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易手。
《英美財政條約》簽訂後,英國被迫放棄帝國優惠制,美國在許多英國殖民地迅速擴張,成為最大的投資者和合作夥伴。
這不僅加強了殖民地的獨立意識,也迫使英國在馬來亞打了一場長達18個月的戰爭,最終未能阻止殖民地走向獨立。
這一系列事件導致了大英帝國的解體,以及海外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英國經濟也隨著這一體系的消失而被迫轉型。
由於財政狀況迅速惡化,英國從世界各地撤軍,並懇求美國承擔防禦責任。 結果,美國獲得了更多的石油資源,並通過“馬歇爾計畫”動搖了歐洲石油。
最終,就連伊朗的最後堡壘也被美國支援的巴列維政權奪走,英國石油公司失去了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當美國意識到大英帝國仍然有足夠的實力,包括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對戰略資源的控制時,他們開始了一系列削弱英國經濟實力的策略。
通過操縱原材料,使大部分原材料交易必須以美元計價和結算,他們加劇了英國的赤字。 與此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美國從英國獲得的援助中有97%用於償還債務。
這一系列行動在英國引發了一系列英鎊危機,每一次危機都需要向美國尋求幫助並接受附帶的政治條件。 這讓世界不再圍繞英國旋轉。
儘管在1946年,英國經濟是歐洲最好的,僅次於美國,國際**的40%以英鎊結算,但由於福利國家政策與軍費開支之間的矛盾,英國最終走向衰落。
邱吉爾曾主張加強英國對蘇聯的軍事力量,以便美國幫助英國度過帝國主義的軟弱時期,但他在 1945 年被渴望福利的選民拋棄。
從那時起,英國政客開始為了選票而破壞軍事投資,因為關心免費午餐的人遠遠多於關心軍隊的人。
皇家海軍是全球海上力量和海軍技術的絕對主人,尤其是在沒有公路和鐵路網路的時代,海軍的機動性所向披靡。
1889年,英國皇家海軍建造了8艘主權級戰列艦,開始了“大艦炮”。"時代,然後英國皇家海軍建造了各種海軍強國無法企及的無畏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皇家海軍的實力令人印象深刻,它是這個龐大帝國的首都。 面對威爾遜**的“航行自由”。"英國堅定表示,英國將全力維持一支優於美國的海軍,美國將尊重英國皇家海軍的特殊地位。
1922 年至 1933 年間,英國建造了 139 艘**,而美國海軍只建造了 37 艘。 英美航空母艦數量為6比3,戰列艦數量為15至15艘,重巡洋艦數量為19至15艘,輕巡洋艦數量為28至10艘,驅逐艦數量為148至174艘,潛艇數量為55至83艘。
美國不得不承認英國的海上霸權。
1944年,美國海軍實力迅速壯大,超過了英國皇家海軍,後者在二戰後以74艘航空母艦達到頂峰。
然而,由於英國無法支援如此龐大的艦隊,1947年英國海軍的人員數量從88萬人減少到18萬人,840艘戰列艦被拆除為廢金屬,其中包括37艘航空母艦,10艘戰列艦和約20艘巡洋艦。
這些航空母艦也被轉移到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阿根廷,巴西,法國和荷蘭。 此外,727艘在建軍艦被停航,其中包括58,600噸艦隊的四艘航空母艦。
最後一艘戰列艦“前衛”號的火炮全部從報廢的船上拆除,服役幾年後被用作皇家遊艇,但在 1954 年退役並拆除。
儘管英國在冷戰開始時是世界第二大海軍,但它嚴重依賴其古老的根源。
皇家海軍正面臨裝置更新成本飆公升的壓力。 1913 年,英國花費 1 建造了 5 艘超級無畏艦、6 艘巡洋艦、66 艘驅逐艦、55 艘潛艇、13 艘淺水重型炮艇和 12 艘掃雷艦5億英鎊,相當於24077噸**。
然而,到1956年,建造一艘6800噸級縣級飛彈驅逐艦的成本已經相當於343噸**,而1968年開始建造的42型驅逐艦成本更高,相當於71噸**。
即使在1966年,英國計畫建造的CVA-01航空母艦的成本也高達2488噸**,最終不得不取消該計畫。
英國在上世紀初取消了航空母艦建造計畫,並決定轉而購買護衛艦以應對蘇聯潛艇的威脅。 當時,皇家海軍的開支僅為3680萬英鎊,文職開支僅為2800萬英鎊,到1970年,民用開支已增長到國防開支的4.4%4次。
在此期間,社會福利支出持續增加,導致國防開支大幅下降。 雖然英國有乙個輝煌的皇家海軍時代,但它現在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此外,英國的其他傳統產業,如煤炭、鋼鐵、造船、汽車和紡織等,也正在消亡,只有航空業一度是英國的希望。
戰後,英國的產業體系在高科技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高科技是戰後英國最有實力的產業,也是對外平衡赤字的關鍵。
眾多公司,如Avreo & Co.,Armstrong。 Whitworth, Gloucester & Co., Bristol, De Havilland & Co., Handley. Pedge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利,在液壓機、風洞、材料、發動機、航空電子裝置、機械、工藝和大規模生產方面在歐洲獨樹一幟。
1950年代,英國研製了流星、吸血鬼、獵人、標槍、海盜、海狐等戰鬥機,以及勇士、維克多、坎培拉、火神等轟炸機,以及沙克爾頓、塘鵝、獵人等預警和巡邏機。
60年代"閃電"戰鬥機和"鷂"垂直起降戰鬥機是飛機史上的傑出代表,其出口量巨大,在70年代之前,英國飛機在美國、蘇聯都不遜色。
在螺旋槳飛機時代,英國人作為57、d.h.114、ATL-98、布雷斯託 170、“不列顛尼亞”、“子爵”系列、“先鋒”"系列, HS748系列, “大型商船” 系列, “空中卡車”"系列, 貝爾法斯特系列, 肖特 330-360 系列, “Jet Stream"31.ATP系列、“島民”系列、“彗星”、“三叉戟”系列、VC-10系列、BAC1-11系列、BAE125系列、BAE146系列客機和運輸機佔據了世界客機和運輸機市場。
然而,英國多生孩子參戰的政策,也大大削弱了英國航空業的整體競爭力。
儘管德哈維蘭的“彗星”客機震撼了民航市場,但它別無選擇,只能犯乙個錯誤,飛行員的操作失誤和金屬疲勞**的解體使這架客機一夜之間成為“街頭老鼠”。
賺取巨額利潤的希望瞬間破滅,所有訂單都被取消了,德哈維蘭不得不花了四年時間進行修改。 然而,即使經過改裝,市場也完全被波音公司占領,只售出了三叉戟、VC-10、BACI11等噴氣式客機800架,而波音公司的波音707系列、波音727系列、波音737系列等,銷量為1架50,000架飛機。
英法聯手研製協和式超音速客機,儘管投資巨大,但只售出16架飛機,對英國客機業造成了沉重打擊。
而美國對此毫不留情,他們毫不留情地攻擊英國航空業,不僅通過北約影響英國航空裝備的發展,還誘使英國直接購買美國產品。
在民航領域,美國甚至千方百計設定障礙,例如限制美國航空公司購買英國飛機和外國航空公司購買英國飛機進入美國,理由是北美防空問題和噪音問題。
由於無法形成市場規模,英國幾乎所有的航空業專案都以虧損開局。 最終,大家都失去了信心,70年代的世界客機市場不再是英國人。
英國的軍用航空史充滿了挫折和挫折。 從1971年到1972年,英國的研發支出僅為30.7億英鎊,開發TSR-2攻擊偵察機計畫的支出達到74億英鎊,最後英國不得不以2.12至230萬英鎊的價格在美國進口F-111戰鬥機,這導致TSR-2專案被取消,飛機的所有技術資料被銷毀,所有原型機被拆除。
此後,英國宣布不再研製軍用飛機,放棄了“狩獵”AEW預警機和“貝爾法斯特”運輸機。 在皇家海軍中止了引進F111K戰鬥轟炸機的專案後,最後一艘彈射式航空母艦“皇家方舟”也退役了。
雖然英國曾經是航母強國,但現在只剩下幾艘無敵級航母,而且這些航母的噸位還不如一些巡洋艦大。 皇家海軍自己發明的蒸汽彈射器、著陸瞄準鏡和斜面甲板不再可用。
英國不僅在軍事技術方面無法與美國競爭,而且無法與蘇聯競爭。 總的來說,英國航空在軍用航空領域的發展史是一部遺憾的歷史。
儘管英國曾經是航空強國,但現在不得不依賴進口飛機。 英國的航空業已經陷入困境,無法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提並論。
英國在軍事科技發展方面也落後於其他國家,無法與之抗衡。 英國應該以史為鑑,努力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提高軍事科技水平,以便將來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
從女王登基的那一年開始,美國逐漸挪用了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國忠實的僕人。 與此同時,英國在中東、南美、北非、東南亞等地的殖民地也開始獨立。
冷戰期間,邱吉爾慫恿美國對英國進行深度滲透,短短20年就完成了霸權的轉移。 英國的衰落源於多種原因。 一方面,他們為了維護霸權,不斷製造敵人,在與敵人的鬥爭中耗盡生命力; 另一方面,他們把美國當生命線,而美國卻在背後不斷捅刀子,英國只能正面接受; 而且,除了瑪格麗特·戴卓爾之外,幾乎所有的英國首相都是平庸的政客。
結果,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現在淪為其領土的一小部分。 我們也可以看到,今天美國的情況與1950年的英國非常相似。
帝國崩潰的原因有很多,但自古以來唯一無法避免的就是金錢,金錢,金錢。 美國能挺過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