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馳的《莊子百句話》,一本關於莊子“講話”的書,講的是莊子,而不是莊子。
讓我們從乙個故事開始。 有一次,桓君主在大廳裡大聲朗讀時,乙個名叫“卞”的輪匠路過,問道:“你在讀什麼? 桓公答道:“聖人之言。 卞問道:“聖人還活著嗎? 答:“去世了。 卞毫不客氣的說道:“可是,王爺的讀書人,古人的壞老公! ”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的《天道》。 他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否認“聖徒的話”嗎? 沒有。 莊子所否定的,是可以用語言和文字來傳遞的東西; 他認為,道的本質只能被“理解”,至於那些可以用語言承載的,就等於以下。
巧合的是,我最近在另一本書中讀到了這個故事。 陳銀馳的《莊子百句話》,一本關於莊子“講話”的書,講的是莊子,而不是莊子。 所謂“百句”,就是化繁為簡,把作品中最經典的句子拿來。 主講人是復旦大學漢語系陳銀馳教授,他是研究莊子的中國研究權威學者。 這本書是一本“小書”,沒有大量引用經典,寫得輕鬆詼諧,通俗易懂,黃髮下垂的人都能讀懂。 讓“大家”談“小書”,會不會有點“矯枉過正”? 事實上,編纂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首先,“選擇”中有乙個學術見解。 在前秦的數百個兒子中,莊子寫了不少,司馬遷記載“莊子寫了十多萬字”,現在已經流傳下來,內章。
7. 外章。 十。
5.雜項 第11章,總共超過65000字,在如此大的篇幅中選擇“100句話”絕非易事; 而且,所謂“百句話”,不是常識,而是乙個家族的話,看似客觀,實則主觀,其中有學者自己的理解和傾向,吸收了他們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的精髓。 因此,雖然是一本“小書”,但不應“低估”。
其次,這本書的寫法回答了文章開頭的問題,不僅回答了“必要”,還進一步探索了另乙個層次——“如何閱讀”,展示了一種閱讀方式。 千千年後,先秦經典有許多難點,讓普通讀者望而生畏; 如果我們“執著”幾千年前的觀點,一成不變,那我們真的要學“惡靈”嗎? 反而與莊子的初衷背道而馳。 本書由名家精選,演繹格言精髓,結合生動的生活和共同的思想,猶如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既讓古代經典煥發活力,又給當今人帶來閱讀的樂趣,可謂“兩全其美”。
如果翻開《莊子百句話》,就能很快體會到作者用現代的目光“貼”在莊子身上。 在“原意”的層面上有乙個莊子,常見的誤讀是“定正”——比如《天道》裡有一句話“簡樸與世間無法與美相抗衡”,“簡樸”在今天是乙個完整的詞,具有獨立的意義,但如果按照今天的意思, 這句話說不通,容易引起混淆,是衝破迷霧的必要條件,於是作者分別對古籍中的“樸素”和“素數”進行了解釋,使其回歸到“樸素獨創”的本意,幫助讀者在核心層面理解“原來”莊子——更“莊子”。每一種哲學都有其內在的核心含義; 莊子思想也不例外。 要觸動“核心”,就要有乙個“見山如山,見水如水”的過程,這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
作為乙個研究莊子半輩子的學者,陳銀池早就熟悉莊子的思想,深知莊子最重要的命題,即:自然與真實; 天地萬物,只要迷失了自己,違背了自然,就是本末倒置。在選取100句話時,他滲透了這種觀點,他選擇的格言大多體現了這種思想,比如:“那些對老年人的渴望很深的人,他們的自然機會是淺薄的”; “不如在江湖中忘掉對方”; “有機器的人一定有東西,有東西的人一定有心”......這些不同章節的句子,原本表面上互不相干,被作者選入同一本書,被讀者一口氣讀完,無形中相互呼應,從而使莊子的真正含義像現在一樣存在。
陳銀池談莊子,也融入了莊子精神。 莊子喜歡“講故事”,講故事的方式異想天開,不拘一格; 推理從來不刻意,善於從小到大,從淺到深,通過“小”故事提煉大真。 在《莊子百句》的演繹中,陳銀馳也是這樣,縱橫交錯,觸碰旁路,緊挨著《百句》的譯文,每一篇都不是那種“坐姿岌岌可危”,而是一篇優美可讀的小散文,彷彿是一次不經意的談話, 通俗易懂,充滿樂趣。比如說到“對方是對與錯,這也是對與錯”這句話時,談話突然變了,談到了馬旭倫先生和北大學生康柏清的往事,生動詼諧,讓人一下子記住了這句話。 他不僅講“近”的故事,而且他的故事在國外也講過,甚至還有關於古希臘哲學家的有趣故事。 他還引用了經典著作,如《老子》、《孟子》和《孔子》; 說到崛起,唐詩、宋詩、《紅樓夢》都可以說。 因此,這些雖然是“小”文字,看似容易獲得,但實際上在古今時代內涵豐富,內容廣泛。
總的來說,讀《莊子百句話》最大的感受是:輕鬆,沒有門檻。 雖然只有“百句”,但每篇文章選句的數量參差不齊——最多近10句,寥寥幾句一兩句,但幾乎包括莊子33句,足以形成乙個概覽; 每一句話,既有直譯,又有解釋,足以觸及莊子思想的精髓。 讀這本書,如果你能靜下心來,一天就能讀完,然後你就有一種“一天一千里”的閱讀樂趣。 “百句”的形式對記憶是有幫助的,雖然讀了這本書,雖然是膚淺的認識,但當合上書卷時,對莊子產生了模糊而生動的印象。 在此之後,陳銀馳的《莊子常識》和《莊子講義》的進展是清晰的,越是貼近莊子的思想,靈魂的滋養就越豐富。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