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龍年,是京劇著名藝術家長榮先生的本命年。 說到龍,商先生有詼諧的話語,如龍年吉祥龍、雲昇龍、龍躍躍......老虎跳躍這位讀過世間滄桑的84歲老人,就像乙個被除夕烟花照亮的紅臉的大孩子,快樂燦爛。
圖:尚昌榮先生。
20多年前,商長榮曾記載東漢《應問》中張恒的名言:“君子不因地位不敬,而因德不敬; 不結伴不丟人,智慧不羞愧“,以告誡和鼓勵自省。 在過去的幾年裡,他以此為信條,將自己畢生對藝術的執著和理解傾注到個人口述歷史的整理和修訂中......
01 做乙個既不傲慢也不謙虛的人
1940年,龍年,乙個胖乎乎的男孩出生在乙個梨園家庭。 1945年農曆二十日,這個剛滿五歲的娃娃跟著父親來到了北京著名的三清劇場的大舞台上。 這個驚呆了的嬰兒在《四郎探望母親》中扮演肖陽宗寶一角。 直到今天,這個嬰兒仍然清楚地記得那天晚上觀眾扔給的糖果和錢包,以及父母獎勵他的冰鎮橙水。
圖:尚曉雲擁抱尚長榮100天。
尚長榮的父親是四大名男子之一的尚曉雲先生。 中國文化特別強調導師制和家庭作風。 尚曉雲對家庭、藝術、學業的管理極為嚴格。 桃子和李子不說話,下乙個是它自己的。 閻父的私傳告訴長榮,他雖然出身名門望族,但一定不是君子。 要學正經的東西,只能吃苦。 他五歲上台,十歲正式學會面對。 在學藝的道路上,他先後求助於多位師傅,最後拜師為名師侯熙蕊的弟子。 同時,長青巧妙地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一種不拘小節的文化精神,並穩步積累。 戲劇、電影和任何能激發表演靈感的東西,他幾乎從不拒絕。 這使他在藝術上特別聰明和早熟。 他扮演的角色總是透露出他獨特的新鮮感和靈性。
1962年,尚小雲在《失子瘋》中飾演胡石,商長榮飾演金眼豹。
就在他精煉和成熟自己的藝術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打斷了他藝術成長的美麗運動,就像乙個粗糙的不和諧音程。 在那十年裡,常青樹沒有在舞台上唱歌。 他修過自行車,拉著黃色的黃魚車,四處遊蕩,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沒有歡呼聲,卻體驗了這個世界的冷熱,嘗到了風風雨雨,懂得了社會和生活。 幾十年後,他坐在我對面,平靜而冷漠地告訴我,那十年裡,他既有悲哀,也有苦澀,也有人民無私關懷的溫暖,在沉重的壓力面前體會了自己的堅強。 生活在他身上培養了一種既不傲慢也不謙卑的人生態度。 常青樹在未來面對世界和藝術時的自信和不自負的體面,也源於那十年的艱辛。
1973年9月,尚昌榮前往陝北沙家店糧站體驗生活。
儘管姍姍來遲,但人民的春天已經到來。 10月,當紅色的好訊息貼在長安街頭時,他一言不發地戒酒了。 北方的十月已經很冷了。 他每天五點鐘起床,對著長長的天空、明月和不時襲來的風雪大喊大叫。 憋了十年的常青,想做點什麼。 他充滿了第二次藝術生命爆發的巨大能量。 他滿懷激情地演唱了京劇新歌《**然後我回到延安》,一下子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封信。 人到了中年,常青如秋田,收穫了藝術的成熟。
此時,常青擁有了令人羨慕而慷慨的生活待遇。 但他既不是乙個嬌生慣養的人,也不是乙個安於現狀的藝術家,躺在光環下,戴著月桂冠,自我陶醉。 他告訴我,他從來不羨慕“大師”的桂冠和頭銜,這應該是一種客觀的讚美,而不是主觀的追求。 他所追求的,是藝術上乙個如海流過海、星辰璀璨的偉大境界,乙個觸水、不斷開拓、與時俱進的新境界。在如何處理戲曲體裁的問題上,他一直很清醒,必須學習技巧和精神,不能拘泥於戲曲體裁,固守殘餘。 老同學們向譚新培學習,卻一味防範譚,不敢越過雷馳一步,餘淑妍哪來,他怎麼能來找四大學生。 這四位名門大佬,都是陳德林和王耀卿的弟子,但是在20歲的時候,卻乙個接乙個地超越了自己的師傅,成為了自己的派系。 什麼是流派? 它是源自流動的藝術風格表演學校。
02 推動標誌性的“三部曲”。
1988年也是龍年,也是十月,常青樹背負著《曹操與楊秀》的劇本,做出了人生事業的戰略抉擇。 他“敲響了上海京劇團的敲門聲”,實現了他京劇生涯的第乙個時代。 20年來,先後推出了當代京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商長榮三部曲”,《曹操與楊秀》《真官成龍》和《成龍老官》。
1988年,《曹操與楊秀》誕生。 《常青樹》摒棄了曹操這個在老京劇舞台上刻畫扁平人物的叛徒傳統,用莎士比亞式的心理穿透了人性的偉大與謙卑,再現了權力文化與人性之間驚心動魄的戲劇衝突,主觀上想調和卻無法調和。 同時,常青樹因此開創了一種戲劇風格,調動了一切歌劇手段來描繪和放大人物的精神世界,我稱之為“心理現實主義”。 他為我們詮釋了曹操的新形象做出了貢獻,這個形象既存在於歌劇舞台內外,又是看不見的,聞所未聞的。作為乙個有框、有銅錘的純粹演員,他啟用了周新芳“氣派”行為藝術的當代生命力,我們可以把他看作是當代氣派的精神繼承者。 一石激起千浪。 《曹操與楊修》在廣受好評的同時,也遭遇了一些誤讀和批評。 事實上,曹操和楊修受到遊行現實的啟發,是對當時知識分子迫切需要調整政策的熱切而藝術的回應。
1999年,“鎮冠盛會”繼續輝煌。 劇中,長榮以一種舉重略帶輕喜劇的表演,聚焦繁榮時代“戒奢崇廉”和和諧治理的莊嚴主題,表演跌宕起伏。 長青樹自然不負眾望,飾演了大名鼎鼎的魏徵這一代猙獰卻魅力十足的一代。 由此,我們可以觸動長榮“以人為本”的溫暖心跳。 該劇還是引起了一陣小小的爭議。 有人認為《放宮女》這部劇中的矛盾不夠大,於是在《人民**》中寫了一篇文章,肯定了《真官》“人民高貴,君主輕”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及敢於為社會和諧的美好理想發聲的藝術呈現。
2002年,《成龍中的老官》完美收官。 此時的長青已經進入了光輝極致的境界,平淡無奇,自成一體,無法無天。 俞成龍一身清透西裝,戴著帽子,背著乙個大煙袋,沒有水袖,沒有鉤臉,沒有厚底靴子,就像乙個在田野裡的老人。 在1000多年的中國戲曲生涯中,中國京劇200多年來積累的節目,已經融入到他的人物塑造中,就像“乙隻羚羊掛角,無影無蹤”。 臉部衣著樸素,達到了生活與藝術、人物與演員的“不可分割”的轉變。 尤其是成龍和康親王的“酒鬥”場面,從清醒到裝醉再到醉,幽默自然,既是當代中國京劇史,也是中國戲曲悠久歷史的經典段落。
長袍緞帶戲是京劇劇目和演出的主體。 商長榮三部曲用當代意識和強輻射,為曾經衰落的袍帶戲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當人們陷入“口碑”與“金盃”之爭的誤區時,三部曲同時獲得了人們的口碑和金杯獎。 常青本人成為梅花獎的獲得者。 在歌劇陷入困境的時候,我們需要高尚而頑強的守望。 但文化的貴族絕不是高高在上,無視人民的苦難和自以為是的精神貴族。 相反,商長榮的京劇表演藝術的文化價值告訴人們,貴族是一種依附於人民、為天下、為國憂、富有同情心的人文情懷。
03 做乙個“樂於助人,不添亂”的前輩。
京劇是一種具有強烈血統內涵的文化風格。 長青藝術的脈絡是先輩傳承的梨園文化,背後是三千年的長安文化、千年的北京文化、百年的現代上海文化。 西京和北京讓他對歷史充滿迷戀,而上海則促使他用時代精神啟用歷史,拓寬傳統藝術的路徑和風格。 而這正是長榮積極向上的上海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他的每部劇作中,都能窺見他辛辛苦苦培養的傳統程式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同時又有與角色相符、與當下審美相協調的藝術創新。
我和常青樹相識和互動了幾十年,從那時起,我們就成為了藝術界的親密朋友。 幾十年來,我從Evergreen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1998年,長榮創作了禮品劇《真冠盛事》50周年。 當時我剛被調到市文化局創作中心,三天兩度去上海京劇團,參與了《真觀》從創作到排練再到演出的全過程。 我親眼目睹了他的藝術精湛,藝術的細膩是一門科學。
本文作者為尚長榮。
從創作到成功舉辦《真官大事》的五年時間裡,他日夜不停地修改台詞、演唱、人物和細節。 幾乎每次見到他,他都會興奮地告訴我,哪個歌詞,哪個曲調,哪個細節都變了。 劇《真觀》前後有數百種變化。 他是那種毫不猶豫地獻身於藝術,對生活充滿熱情的藝術家。 我是乙個直截了當的人。 作為朋友,每次他討論自己的前期創作時,我都會自以為是地提出一堆批評和建議。 他總是樂於傾聽並接受每個人的意見。
作為中國戲曲界的知名演員,他為人謙遜隨和,在排練場上從不舉止得體,尊重導演,有時甚至像戲劇院學生一樣按照導演的要求進行小品訓練。 在入職之前,他閱讀了大量的史料,做了充分的案頭準備。 當舊劇再次上演時,他會重新坐在排練中,坐著唱歌,排練......喜歡新劇他在藝術上一絲不苟,從不懈怠。 在年輕演員面前,他就像父親和朋友一樣,既嚴格,又有愛心,更寬容。 以至於大家都親切地將他比作球隊靈魂的“中場發動機”。 對於公益演出,他孜孜不倦地工作,每一次被邀請,每一次來,每一次來,每一次演出都要投入和聳人聽聞,但他從不在乎角色和報酬。 他的愛好很廣泛,聽**、學書法、看電影、做飯......在廚房裡
他很有幽默感,喜歡用北京口音用上海話和人打招呼,經常讓大家哭笑不得。 圓圓的臉龐,眯著眼睛笑,天真、動人、喜悅。 他真誠而感性。 無論提出什麼要求,都會得到答覆。 去年12月,我在參加文藝批評50周年研討會時,在趕赴成都中國京劇節之前,他精心錄製了一段三分鐘的視訊**,熱情地鼓勵我,稱我為“敢說真話的朋友”。
莫道桑葚之夜,因為太陽依舊滿天。 舞台的生命總是有限的,但藝術的生命和精神是無限的。 在很多人眼中,本命年的商長榮早已聲名鵲起。 但他一再告訴我,他已經不在藝術的第一線了,80歲以後他想做的,就是避免炒作,為京劇藝術的發展和未來做貢獻。
上海京劇團成立了商長榮藝術培訓基地,在那裡他全身心地指導和幫助中青年人才,毫無保留地將自己一生的積累傳授給學生。 他先後向楊東虎、董洪松等一些青年藝術家傳授了《曹操和楊秀》和《成龍的誠實官員》,包括他對藝術的畢生理解。 擔心年輕人在傳統上沒有紮實的基礎,用花臉教經典劇目《連環集》。 在長青樹的言行之後,楊和董這對青年才俊在塑造角色方面有了新的見解和進步,在新現代京劇《紅**》換人室中表現出色。
我期待他嚴肅的回憶錄,它將帶給大家閱讀的樂趣和大量的藝術智慧。 我也期待他的御典發布後臉上燦爛開朗的笑容,以及像黃忠大魯那樣爽朗的笑聲......(毛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