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他一直在思考的腦機介面終於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
日前,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已經完成了首颱人腦機介面裝置的植入,志願者們恢復良好。 據他介紹,初步結果表明,神經元尖峰檢測顯示出良好的前景。
神經元尖峰檢測是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資訊的關鍵,對於理解認知過程、感覺運動功能和神經精神疾病的機制至關重要。
早在 2023 年 9 月,Neuralink 就宣布將開放招募其植入物的首次人體臨床試驗。 22 歲以上患有四肢癱瘓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ALS) 的患者有資格參加該試驗。 人體試驗將持續六年,參與者將首先參加一項為期18個月的研究,之後他們將每週至少花費兩個小時研究腦機介面。
與其競爭對手 Synchron 不同,NeuraLink 使用 1,024 個電極記錄神經活動,這些電極分布在 64 根線中,每根電極都比人類頭髮還細。 在研究過程中,機械人將通過手術將植入物植入控制行動意圖的大腦部分。 植入到位後,植入物會記錄大腦訊號並將其無線傳輸到解碼運動意圖的應用程式。
這對該公司來說是乙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臨床試驗旨在使癱瘓的人能夠通過他們的思想控制裝置。
只需使用頭腦,人們就可以控制他們的手機或計算機,並通過它們控制幾乎任何裝置。 最初的使用者將是那些失去肢體功能的人。 想象一下,如果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溝通速度比打字員或拍賣師更快。 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發帖說。
植入式腦機介面,未來已來?
受到科幻小說的啟發,馬斯克一直在追求一種名為“神經花邊”的人機介面技術,這種技術被植入人體內,可以將他們所有的想法連線到計算機中。
自 2017 年成立以來,Neuralink 一直在開發一種名為“Neurolace”的超薄網狀神經植入物,旨在植入顱骨以形成用於監測大腦功能的電極單元。 通過將大腦連線到其他電子裝置,它可能導致多種疾病,包括肥胖、自閉症、抑鬱症或精神疾病。
根據腦訊號獲取的方式,在腦機連線中也存在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劃分。 前者在精準腦電波採集的基礎上追求較低的腦損傷,而後者則在非侵入性的基礎上力求保證訊號採集的準確。
出於安全考慮,非侵入式腦機介面一直佔據著行業的一半。 2020年資料顯示,非侵入式腦機介面佔腦機介面市場的86%,侵入式+部分侵入式腦機介面佔比14%。
為了獲得更準確的大腦訊號,Neuralink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侵入式腦機介面。 這種選擇意味著開顱手術,將晶元植入脆弱腦組織的能力,以及通過電極傳輸資料的能力。
事實上,在 2022 年,FDA 以重大安全問題為由拒絕了 Neuralink 人體試驗的申請。 監管機構擔心兩個主要問題:缺乏對柔性電極的支援導致電極移位,以及如果裝置中連線到電池電流的任何元件發生故障,電源可能會損壞腦組織。
只有實驗才能證明裝置的安全性。 據官網介紹,Neuralink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別對綿羊、豬和猴子進行了155次手術和294次手術。
從人腦機介面器件的應用到首次植入完成,艱辛可見一斑,技術狂人在面對進步時也瘋狂了。
他無法理解這不是一輛汽車,而是乙個人的大腦。 這不是玩具。 一位“訊息人士”向**透露。 還有人說,在2021年初的一次會議上,馬斯克對公司進展緩慢感到非常憤怒,直到凌晨2點,他才在會後解雇了一名經理。
出於安全、倫理、臨床應用的考慮,當“生命開關”開啟時,神秘的腦機介面顯得不緊不慢。 傳記作家阿什利·萬斯(Ashley Vance)在11月透露,成千上萬的人正在排隊等待植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
目前,Neuralink的估值已經飆公升至50億美元,資本也聽說過,全球腦機介面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97億美元。
未來,人機共生或許不是遙不可及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