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一條被遺忘的老街——陽莊。 從月河村向西的望陽路的柏油路和水泥路面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百姓行走困難,苦不堪言。 淮陰區的主要官員和王家營街的領導不知道嗎? 關鍵是你沒有任何親戚住在那裡,這與你無關。 俗話說“百姓小事大於天”?
陽莊是淮陰區標誌性古鎮,集建築、環境、傳統文化於一體,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科研價值和休閒體驗價值,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有待深入挖掘和研究。
陽莊老街的衰敗,恐怕是從養莊船閘(鹽河雙線)的建設開始的,老街被腰部切斷,挖了一條通向鹽河水道的大運河,淮安橋架設在上面,老街從此成了一條半截的“死”街。 能走路的都走了,留下來的都是不能走路的老人。
揚莊立鎮,始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遷至中家莊雲口這裡,是曹船北上、淮彥西入河豫、皖咽喉的必要地,400萬石,全部通過大壩經河中向北,千木萬木, 風帆如林,南北相向,商人雲集,最繁華。設中河之書,專心致志地辦其事,陽莊鎮其實是曹雲的誕生地,人口一萬多。
清末民國初(1911年),修建了11公里的清江浦-西壩-陽莊輕軌公路,用於運輸淮鹽,成為江蘇某小鎮第一列小火車的地方。 在糧食和淮鹽運輸的高峰期,沿江城約三里,居民600餘人,糧店、客棧、飯店生意興隆,財力財源充裕。 此時,一部分鹽在西壩直接運到火車上,開到洋莊上船,運到洪澤湖到河南、安徽兩省,大部分運到清江普藏家碼頭南岸,再經運河入河運到安徽, 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俗稱“長江四岸”。鹽的年收入可達1500萬海洋(銀元)。 1938年,鐵軌被拆除,揚莊逐漸衰落。 然而,揚莊的鹽糧運輸從未停止過,搬運工不得不謀生。 解放後,楊莊街是鎮居民。 有許多穀物店、豬鋪、鐵匠鋪、豆腐店、醬料雜貨店、餐館和旅館,生意仍然蒸蒸日上。 五十年代,合作社運動走上了集體道路。 供銷合作社、商店、糧站、豆腐作坊、餐館、旅館、學校應有盡有。 還有農曆“二、四、六、八”集市,與周邊農民見面,在街上買賣。 甚至在60年代,數以萬計的農民工挖掘懷滬新河,到了晚上,楊莊街的餐館燈火通明,可以應付自如。 如今,擁有300多年歷史的陽莊老街的興衰,已成為歷史。 洋莊水資源豐富,水網縱橫交錯,“淮樹河、鹽河、黃河古道、漓運河、中運河”形成了獨特的“五江交匯”自然風貌。 **時期(1936年)為運河通航而建的淮陰水閘(舊),為道淮入海而建陽莊活動壩(水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至80年代),結合淮河流域防洪,建成了淮陰閘、淮連閘、淮淮河閘、淮陰船閘、雙線閘、 鹽河船閘、洋莊(鹽河)船閘、洋莊船閘(鹽河雙線),成為淮陰重要的水利樞紐,既能將淮陰河劃分為彝族,又能將淮陰河北引江、江水北引航、發電兩用。多年來,它在灌溉和供水、防汛和抗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陽庄門聲多響,水利建築熠熠生輝。
灌溉、航運和發電,國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精心打造大運河的文化、建設、保護和利用。 清江浦“水路”兩日遊,臧家碼頭-揚莊(恢復和保留揚莊老街的舊面貌,“沿江、北堤下的老房子、雲口、鹽河盡頭的舊址、淮陰水利樞紐'水閘群'”)麻頭“三門”遺址,再現西壩-陽莊鹽運時期的小火車, 準備建造鹽運輸博物館......
陽莊老街離市區很近,地處清江浦區西北部,十多公里,節假日左右。
三五個朋友或家人可以騎自行車“陽莊之門”一日遊,參觀淮陰水利樞紐。 相信洋莊老街的“繁榮”一定會到來。
石豐苑 2024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