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訊息!隨著鄱陽湖和三峽大壩水位的上公升,鄱陽湖首次出現罕見的長江水回填現象,令人振奮。
這無疑是鄱陽湖未來發展的極好兆頭。
那麼,鄱陽湖水倒流和三峽水位有什麼好處呢?這是什麼原因?我們來一步一步,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鄱陽湖和三峽大壩的基本情況。
鄱陽湖 – 三峽水庫 鄱陽湖與三峽的聯絡最為緊密,因為它們都位於中國長江上游。
三峽水庫位於長江幹流西陵峽段,是中國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峽大壩建成後,實現了水源截流。
因此,這形成了乙個重要的“人工湖”。 三峽工程是我國綜合性大型工程,涉及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多個方面。
例如,三峽工程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改善了長江航運條件,年單程通航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降低35%至37%。
鄱陽湖是長江中下游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長江流域水流、流量大、季節性重要的湖泊。
然而,鄱陽湖水位的變化一直是熱議的焦點。 湖泊面積在高水位時可達4000多平方公里,在低水位時可達500平方公里以下,這種情況近兩年尤為明顯。 而這一切的背後,無非是水資源問題。
鄱陽湖水位上公升、長江水倒流的現象,為鄱陽湖未來的變化帶來了積極的訊號。
雖然有一種觀點認為鄱陽湖水位低與三峽有關,可能存在某種聯絡,但並不是絕對的因果關係。
為了保持鄱陽湖的水位,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其水系的豐富。 該湖匯集了贛江、撫河、新疆、饒河、秀河五大河流的水源,以及博陽河、張天河、通津河的流域水。 如果這些地區得不到降雨補給,鄱陽湖將難以持續保持高水位。
說到水位問題,我們不得不觸及乙個有爭議的話題,那就是鄱陽湖水利工程。 事實上,該專案或許能夠解決水位問題,在雨水充沛時放水,在沒有降雨時攔截水流,避免長期缺水。 然而,關於鄱陽湖水利工程建設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其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上。 這是持續約20年的爭議的原因之一。
很難確定將來是否能達成協議。 要就此問題達成協商一致意見,就需要提出一項得到有關各方商定的提案。 否則,無論是否建成,都很難推進下一步。 近期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長江首次出現倒流,10月4日和10月6日鄱陽湖出水量為-2級每秒77立方公尺和-531立方公尺每秒,這引起了水文部門的關注。
衛星遙感監測資料顯示,在鄱陽湖105個時期,湖泊主體及周邊水域總面積為2098平方公里。 與前 9 相比在18個時期,水域面積增加了695平方公里,增加了495%。這是 102 個週期的監測是歷史最低區域的兩倍。
湖泊的這種變化確實是乙個積極的趨勢,但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根據公開資料,這一變化主要是由於我國西部秋雨的影響,導致長江水位逐漸上公升,對鄱陽湖水位形成一定的支撐作用,導致河水回流。 需要注意的是,河流回填並不常見,鄱陽湖與長江之間存在“梯隊”關係,因此所謂“今年第一次”也說明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從鄱陽湖的水位來看,雖然超過13公尺,但還是略低於歷史同期,也不算太高。 值得強調的是,在此之前,鄱陽湖的水位已經超過12公尺,這主要是由於鄱陽湖自身水系水量的增加。
因此,河流回流只是整體影響的一部分,而不是單一的原因。 雖然西部的秋雨對鄱陽湖有一定的影響,但在此之前,鄱陽湖的水位已經很高了,河水的倒流只會造成麻煩。 這種情況也給三峽水庫帶來了利好,這也是乙個可喜的訊息,今年175公尺蓄水啟動後,水位已經超過171公尺,離蓄水目標越來越近了。
如果三峽水庫提前達到175公尺,迴圈出水,將給長江中下游帶來更好的訊息。 因此,今年長江水情比較理想。
但是,如果以後沒有更多的水供應,鄱陽湖肯定會再次衰落。 由於秋冬季節是水資源相對稀缺的時期,中國西部的秋雨不會持續下去。 這需要被理解。
同時,也存在乙個需要澄清的誤解。 很多人說,三峽水庫看到開始注水後,就沒有再放水了,這是完全錯誤的。 即使在蓄水過程中,水庫仍在放水,因為三峽需要保證電力輸出、航運等問題,不可能完全停止放水。 所以這裡需要說清楚,大家不要誤會。
增加水量有什麼好處?對於鄱陽湖和三峽水庫來說,水量的增加是有利的。
對於鄱陽湖來說,增加的水量有利於冬季生物的生存條件。 隨著越冬候鳥候鳥候鳥遷徙季節的到來,據悉,大雁等越冬候鳥陸續遷入。 水文形勢的劇烈變化將對鄱陽湖動植物棲息地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有水,生物的生存條件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這就是好處。
對於三峽水庫來說,在達到175公尺蓄水目標後,將更有利於後續旱季的水源安全。 每年汛末蓄水,在旱季至次年汛期汛前逐步放水騰空,為長江流域今冬明春的航運、供水、生態、發電等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如果您提前達到目標,則無需擔心水源。
總體來看,今年長江降雨勢頭短期內看好。 如果它能保持穩定發展,那就更有利了。 關鍵還取決於氣候以後是否會發生變化。 希望上述改寫能滿足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