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無憂無慮? 以下可能隱藏著“空心病”,但看起來卻是個好孩子
在物質富足的時代,很多長輩和家長似乎都認為,現在的孩子過得很幸福。 曾經只有少數家庭才能買得起的玩具,現在在普通家庭中很容易買到。
然而,在這個時代,學生真的更快樂嗎? 有些人認為信任和幸福是最缺乏的,這並非沒有道理。 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只有忙碌的上班族才會感到沮喪,但他們忽略了小學生也有自己的煩惱。
乙個學生是否真的沒有動力,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被寵壞了,而是因為他們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在網上,一位張女士分享了自己兒子的病情,他既不是尖子生,也不是壞學生,平時乖巧懂事,學習認真。 但在學期初,他變得心不在焉。
家長們發現,兒子經常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態度,雖然作業照常完成,但總覺得自己的狀態和以前不一樣了。 母親開始生氣,認為她的兒子變得沒有動力。
然而,當批評過去後,兒子不再像以前那樣哭著向父母道歉並做出改變,而是顯得無動於衷。 張女士希望網友能幫她找到教育兒子的方法,因為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是不可取的。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分析令人驚訝。 根據馬斯洛的職業理論,如果乙個人不追求進步,對自己的學業和事業沒有遠大的目標,那可能不是因為他“住得太舒服”,而是因為他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例如,低層工人通常傾向於在下班後玩手機。 難道不能責怪他們沒有動力嗎? 事實上,這是因為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維持生計上,而飯後的這一短時間是他們唯一可以歸屬的時刻,他們需要釋放壓力。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吃穿已經不是問題了,只是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比成年人更依賴外界。 男孩很可能在父母關係或師生關係方面存在問題。
小學生不是無憂無慮的,以下表現可能是“空心病”。 這個男孩的表現很可能是患有“空心病”,看似平淡無奇,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這種情況比叛逆時期更困難“**所謂空心病,是北京大學心理學中心副主任提出的乙個概念。
過去,人們通常認為只有對未來感到不確定的青春期高中生和大學生才會有心理問題。 然而,所有的小學生都是無憂無慮的嗎? 如果您的孩子表現出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最好留意“空心”。
首先,學生在這個年齡段通常不應該那麼安靜。 許多父母可能會抱怨他們的孩子是“話匣子”,什麼都得嘮叨。 然而,這實際上是乙個值得感謝的現象,因為它表明學生能夠及時表達情緒。
那些安靜沉默的同學,表面上看似乖巧,卻常常獨自消化內心的煩惱和壓抑。 他們可能害怕給父母帶來麻煩,或者他們可能覺得與父母溝通無濟於事,很容易導致積壓的問題。 父母只有接受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解決問題。
其次,對老師或家長沒有明顯的“反應”。 一位小學老師曾坦言,她最擔心的學生不是頑皮的孩子,而是那些“空心”的同學。
即使學生犯錯後與老師對峙,老師仍然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們的心態。 然而,這些“空洞”的同學,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沒有什麼反應。 有一點責任感的老師和家長會擔心他們會走向極端。
第三,絕大多數學生缺乏“理智”或成熟。 很多家長以孩子的“早熟”為榮,卻忽略了那些在沉重的氛圍中度過童年的學生,而他們本該無憂無慮。
這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而是父母角色缺失的表現。 親子關係模式應該是父母對後代扮演包容角色的模式。 例如,當孩子因為作業問題被班主任批評時,家長過度焦慮是不正常的。
為什麼“好學生”更容易患上“空虛”? 原因其實很簡單。 醫生警告說,空心病通常是抑鬱症的前兆,但它很容易被父母和老師忽視。 而且,你越是表現得像個“好學生”,就越容易陷入這種狀態。
因為這些“好學生”更在意家長和老師的評價。 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們就努力滿足成年人的期望,渴望得到讚美和認可。
相比之下,那些表現不佳的學生則更合乎邏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太在乎外界的態度。 在某些情況下,這兩種傾向可能會相互交換優點和缺點。
那些認真聽話的好學生,因為把父母和老師放在第一位,不敢表達自己的合理需求,就會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通過壓抑自己獲得安全感。
這些表面上看似“好孩子”的學生,實際上助長了父母的惰性。 問題可能已經浮出水面,但毫無戒心的父母可能會為他們感到自豪,向朋友和家人吹噓:看看我的孩子有多誠實。
總之,希望外界能夠及時關注和幫助患有空心病的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