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2月7日電 (記者 李春暉)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佔全國糧食作物總產量的80%以上,是穩定生產和供應的重要壓艙石。 但由於糧食準公有性質和行業利潤率低,糧食主產區經濟實力薄弱、財政實力薄弱的問題更為突出。
2023年,我國將啟動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公升行動,主產區無疑是增產保供主產區。 為調動主產區聚焦農業、抓糧的積極性,解決糧食生產與經濟發展“倒掛”問題,2024年首份檔案作出多項部署,讓主產區“抓糧不虧”。
推廣橫向福利薪酬,看“真金白銀**”。
由於糧食產業利潤率低,為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主產區地方政府需要給予大量財政補貼,導致糧食大產縣往往經濟薄弱、財政貧困縣。 但是,相對落後的主產區將生產的糧食交給相對發達的主銷售區,這實際上伴隨著糧食補貼和利益轉移,存在“貧困地區”補貼“富區”的嫌疑。
為了兼顧社會公平,多年來有學者提出,主銷售區應補償主產區的利益。 但是,在具體實施方面,它面臨著許多困難,例如缺乏統計資料。
這是乙個長期存在的難題,今年要努力取得實質性進展。 財經委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說。
2024年,乙份檔案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跨省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深化多渠道產銷合作。
韓文秀透露,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具體實施辦法,基本思路是綜合考慮糧食生產主產區和主銷區的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等相關因素,由主產區向主產區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援, 推動橫向效益補償見真金,進一步拓展產業、人才、技術服務等合作方式,採取更切實可行的措施,讓主產區抓糧不虧。
此外,一文還多方面加大了對糧食大產縣的支援力度。 比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要適當提高省級投資補貼水平,取消糧食大產縣配套資金要求; 落實提高糧食大產縣公共服務能力等行動。
在主產區擴大加工業,在當地進行轉型和增值。
為了解決主產區糧食生產與經濟發展的“倒掛”問題,除了優化效益補償機制,加大補貼補償力度外,還需要培育和擴大其內在活力。
主產區糧食資源豐富,但以原糧生產為主,糧食加工業總體規模小,當地加工轉化率不高,產業附加值低。 韓文秀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的一號檔案“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主產區布局”。
1號檔案提出,要促進農產品生產、初級加工、精加工協調發展,促進就近地轉化增值。 支援東北地區大豆等農產品全產業鏈加工發展,打造食品飼料產業集群。 支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主產區加工產業園區建設。
這些安排是支援糧食主產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鍾宇告訴中國網財經,主產區加工業在當地發展,運輸成本低,也能帶動當地就業,保持當地產品的附加值。
同時,一文支援主產區加工產業園區建設,也有利於產業集群建設,形成“1+1>2”效應。 “產業集聚效應形成後,不僅有利於打造區域品牌,也有利於要素的集中配置和資源共享。 鐘煜分析說,“產業集群使一、二、三產業對接效應更大,輻射範圍更廣,抗風險能力更強,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遠勝於單個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