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早到晚,它們陪伴著我們走過每一刻:當我們驚訝地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瞬間時,當我們依靠它查詢資訊時,甚至當我們懶洋洋地躺在床上瀏覽購物平台時。 但是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你有沒有覺得他們有點太“聰明”了?
最近,我親戚家的乙個小女孩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她的手機好像裝了讀心術。 她沒有發出聲音,只是想著買一支新的口紅,但購物APP推薦的色號和她玩過同申一樣。 幾天後,公司休息室的幾位同事也圍坐在一起,討論類似的經歷。
當時我們開玩笑說,手機裡有一些超級AI,可以根據你的眼神、表情、呼吸頻率,猜出下一秒你想要什麼。 撇開笑聲不談,但當話題轉向私隱時,每個人都沉默了。 事實上,任何應用程式中都會彈出一長串許可權請求:位置、聯絡人、攝像頭、麥克風......許多人不假思索地全力以赴。
然而,這種“巧合”並不是乙個孤立的案例。 記得那天晚上,我和老程聊起了春節選單要準備什麼。 在提到梅花和肉後,他建議乾脆在網上買幾本,省心省力。 隨口開啟頭條,看到首頁直播都在努力宣傳梅花豬肉。 這簡直令人毛骨悚然! 甚至私人八卦也能被演算法捕捉到並轉化為產品推薦嗎?
研究表明,在數十億智慧型裝置使用者中,大多數人對他們的裝置許可權設定知之甚少,也沒有意識到它們對私隱構成的潛在風險。 據專家分析,現代智慧型手機和APP通過收集使用者資料來改善服務體驗是正常的; 但它也引發了對資料安全和私隱保護的根深蒂固的擔憂。
根據《中國網路空間安全報告(2020)》,超過60%的中國網民對當前的網路私隱保護持懷疑態度。 近70%的使用者希望加強個人資訊保護措施。 如今的“資料為王”的商業模式確實在利潤和道德之間取得了微妙而複雜的平衡。
當然,並非所有的推薦演算法都是基於竊聽的——它們更有可能來自大資料分析,例如過去的瀏覽歷史、搜尋歷史和消費者行為。 換句話說,“您可能喜歡”列表更有可能是由於之前對類似產品的訂單,而不是關於它的對話。
然而,即便如此,“頭腦只是思考”的結果被精確推送的事實也足以引起警覺:演算法真的能達到這樣的精細化水平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剛剛在腦海中閃過的未說出口的想法被應用程式捕獲並顯示的情況如何? 這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次的技術方法或監測機制?
簡而言之,雖然科技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幸福,但我們不應在享受結果的同時忽視可能侵犯私隱和個人自由的風險——尤其是在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的地步時。
幸運的是,關於“心靈感應購物軟體”的傳言尚未得到證實; 否則,它不僅會令人恐懼,而且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與技術產品交織在一起的日常生活,以及它們所固有的意義和價值。
網際網絡世界需要透明度和規範性; 使用者需要接受教育和提高認識——畢竟,預防始於日常生活; 另一方面,公司應負責將道德規範嵌入其業務運營的核心。
關注社會熱點話題不是聳人聽聞; 相反,希望通過溝通和溝通,提高公眾意識,推動相關立法,正是因為看似遙遠和無形的網路安全和個人私隱權關係到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