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種同理心,一種叫做情感同理心,另一種叫做認知同理心。
前者意味著雙方的感情是相連的,對方發自內心地理解你的感受,能理解你的痛苦,甚至當雙方的痛苦發生衝突時,你也可以放棄自己,因為減輕你的痛苦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而後者只是覺得自己此刻應該表達一些東西,他沒有辦法去情感上體驗別人,沒有辦法去感同身受,他純粹憑認知來判斷。 那麼他什麼時候會選擇同情你呢? 當事情對他有意義時。 ”
只有懂得同理心的人,才能感受到別人內心的柔軟,才能真正用推動自己和他人的善意幫助別人。
然而,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很容易混淆同理心和同情心,以及如何區分同理心和同情心,這裡我們可以參考菲利普·普京·巴爾多與中國學生的對話內容。
首先,菲利普·津巴多教授肯定了同理心是一種重要的個人品質,並解釋說同理心是對他人的一種感知,你對他人情緒的敏銳感知,所以它與同理心不同,因為同理心只是同情的一部分,而同情的另一部分會激勵你做一些事情來減輕他們的痛苦,讓他們更舒服, 所以同理心就是思考、感受,然後行動。 而同理心沒有行動成分,它只表明你關心他人,理解他們的感受,所以同理心也很重要。
總之,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真實情緒,但不採取行動; 慈悲是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慈悲,壓抑自己和他人的真實感受,並採取行動幫助他人。
另外,還有乙個概念叫自我同情,就是對自己的同情,做自我分析是很重要的,在特定情況下你的感受如何,生活中充滿了有趣的事件,面對發生的事情,有時我們主動表現出來,有時我們選擇獨自消化,不與他人分享, 我們通常不會告訴別人我們的消極想法,但表現出我們自己的同情心仍然很重要。
如何掌握同理心的表達,有六個要領:
變換角度。
真正設身處地為來訪者著想,用他的眼睛和思想去感知、思考和體驗。 正如阿迪克斯在《殺死乙隻知更鳥》中所說,除非你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陪伴他們踏上旅程,否則你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任何人。
傾聽對方的困境。
不僅要注意他講話的內容,還要注意非語言線索(語氣、表情、姿勢等)所揭示的情感資訊。
回到你自己的世界。
識別、辨別和理解你從敘述者那裡感知和體驗到的東西。
表達你收到的東西,無論是口頭的還是非口頭的。
有時候,準確地表達他的意思和感受就足夠了,偶爾可以比他更深刻,或者增加一點點你的理解和解釋。
在做出反應時注意對方的反饋。
關鍵是要看對方是否覺得你理解他準確,因為你的同理心可能是錯的,而對方的反饋是糾正錯誤的重要資訊。
給予一定的力量和支援
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想辦法解決問題,表達理解和支援,從根本上解決對方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