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帝義.
農曆二十九年2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鄭州市紫荊山公園東南角的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
走進二樓展廳,乙個身穿黃色背心的小女孩主動解釋道:這組瓷俑反映了古代勞動的場景。 挖井喝水,耕田吃飯”。 中間的一組是一頭拉著磨盤的牛,前面的女俑是......用簸箕收集穀物
小姑娘的講解生動活潑。 她告訴記者,她叫吳俊傑,是一名五年級學生,以前在農村老家看過勞動場景,也曾在博物館裡看到過單獨的陶俑,但這是她第一次看到成群結隊的勞動俑。
“烟花天下——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是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在春節期間特別策劃推出的跨年畫展,展出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100多件陶瓷,從衣、食、住、交通、 勞動、美酒、茶藝、娛樂,帶觀眾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品味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
衣食住行、勞、酒、茶、娛,“人間煙火”撫慰人心。
如今,“漢服出街”風靡一時,漢服在歷史上指的是什麼樣的服飾? 古人做飯用了多少個灶眼? 在南北兩朝時期,擁有一輛牛車有多“牛”?看看“世界上的烟花——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交通”展覽,就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在一盞綠釉陶器前,孩子邢浩軒介紹說,這個陶器是酒容器,蓋子做成博山爐的形狀,美觀實用。 邢浩軒還身穿一件黃色背心,背面印有“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小發現者”字樣。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副館長李洪新告訴記者:“今天來了60個孩子,其中10個'小發現者'擔任講解員。 春節假期期間,他們將輪流為觀眾服務。 ”
小發現者在講解,跟他一起來的孩子們也一邊聽講解一邊不時提問。 乙個小男孩在乙個跳舞的小雕像前問道:“為什麼古代人這麼邋遢,裙子拖在地上,難道不髒嗎? “小發現者”撓了撓頭,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上前解圍“小發現者”:“這個跳舞的小雕像在舞台上穿著表演服裝,而不是日常服裝。 孩子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館長何飛表示,幾千年來,陶瓷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最密切的事物,陶瓷文物可以反映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服裝,從歷代的陶瓷雕像中,我們可以看到服裝的階段性變化。 漢代的陶爐有1到5個爐眼,同時使用幾個爐眼,可以同時進行饅頭、煮湯、炒菜,既提高了效率,又節省了燃料。 從陶瓷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場景。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是非國有博物館,也是全國非國有博物館中為數不多的國家二級博物館之一。 何飛表示,近年來,非國有博物館發展迅速,成為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鄭州博物館總數已達112家,晉公升為“百家博物館之城”,其中非國有博物館佔比較大。
在博物館一樓的公共服務區,許多參觀者正忙著收集卡片和蓋章。 博物館還與郵政單位合作,聯合推出展覽明信片,觀眾被蓋上了展覽“烟花世界——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覽的郵政紀念郵戳,並放入專用郵箱,這些明信片將帶著中國陶瓷文化的種子飛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