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每個國家都把領土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是力量的象徵,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 有些國家為擴大領土而戰,而另一些國家則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領土,這是歷史上大多數戰爭的起源。
中國也不例外。 過去,中國的領土是廣闊的領土所無法比擬的。 在古代王朝的鼎盛時期,領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
然而,在清朝末年,封國之勢,國力衰弱,西方列強趁弱之機,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 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在內的大片領土由於土地賠償方面的不平等條約而被瓜分和掠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收復國土一直是國家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年來,通過外交談判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已經成功收復了9塊失地,並一直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對領土的態度是堅決的,正如那句著名的宣言:“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侵犯祖國神聖領土,一旦發生,中國人民必將正面面對。 ”
然而,在2010年,面對塔吉克的入侵占領了我們的國家2在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中,中國選擇了妥協,只收回了其中的1158平方公里,而放棄了其餘的領土。
那麼,中國和塔吉克之間的領土爭端是如何產生的呢? 為什麼中國會選擇妥協? 今天,讓我們回到中塔領土爭端的背後,了解這片爭議領土的歷史淵源。
1991年蘇聯解體後,塔吉克成為15個擁有2240萬平方公里領土的國家之一。
蘇聯留下的大量軍事和工業遺產由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繼承,而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小國塔吉克在地理上承擔著領土爭端的負擔。
革命前,蘇聯是沙皇,是中國近代史上領土數量最多的國家。 早在明朝,沙俄就不斷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對當地人民進行惡作劇。
直到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攻占了傲白,平定了三大封建的叛亂,親自征服了準格爾,沙俄被迫撤退。 雖然清朝打贏了多仗,率先舉起了白旗,但在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中,清朝將貝加爾湖以東44萬平方公里的尼布楚領土交給了沙皇俄國,並幫助沙皇俄國確立了對西伯利亞的合法占領。
南韓著名學者金在吉指出,5500多年來,古代中國統治著西伯利亞,面積達1100萬平方公里。 他還用《山海經》和顧離幹崇拜唐朝太宗李世民等證據支援這一觀點。
由此可見,《尼布楚條約》雖然宣稱友好平等,但也隱含著“花錢買安心”的意思。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朝國力一落千丈,西方列強如狼虎般湧來,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沙俄也不例外,從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趁火搶劫,到公然支援阿古巴入侵新疆,並趁機占領伊犁,沙俄逼迫清朝簽訂《愛會條約》、《伊犁條約》等諸多不平等條約,掠奪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中國最西端的塔吉克,有乙個有爭議的地區——帕公尺爾高原。 自古以來,帕公尺爾高原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古代朝代在西漢時期建立了西域保護國。
為了明確中國對帕公尺爾高原的主權,乾隆皇帝還特意建立了乾隆紀公紀念碑。 然而,在19世紀中葉,沙皇俄國和英國這兩個大國同時對帕公尺爾高原產生了興趣。
他們不顧中國主權,當著中國人的面肆意瓜分帕公尺爾高原。 最終,他們達成協議,將帕公尺爾高原一分為三,北部屬於沙皇俄國,南部屬於英屬印度,中部屬於一塊"瓦罕走廊"去阿富汗。
這是不可接受的協議,中方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雖然在1864年,《西北邊界測量和劃界條約》將帕公尺爾高原西部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沙皇俄國,但實際上只有280,000平方公里,這些土地從未被中國承認。
隨著蘇聯的解體,這 2.80,000平方公里的爭議領土落入塔吉克領土。 中國的讓步始於1991年9月9日,當時塔吉克宣布獨立並正式繼承了有爭議的帕公尺爾高原地區。
領土問題就像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炸彈”,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戰爭。 事實上,世界各地已經發生過無數次關於領土爭端的戰爭,例如中印戰爭和中越戰爭。
儘管中國堅定地堅持尊重塔吉克對帕公尺爾大面積主權的承諾,只想歸還一些被英國和俄羅斯私人占領和分割的領土,但塔吉克堅持認為自己是蘇聯遺產的合法繼承者,因此堅持在談判中不承認這些領土。
雖然塔吉克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但畢竟帕公尺爾高原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首先,作為中亞最小的國家,塔吉克的國土面積只有1430,000平方公里,因此直接移交該國五分之一的領土對塔吉克來說幾乎是異想天開。
其次,帕公尺爾高原地理位置優越,是“亞洲屋脊”,平均海拔超過4500公尺,可以作為抵禦外來入侵和戰略壓制周邊地區的天然屏障。
此外,帕公尺爾高原是整個亞洲大陸的核心樞紐,北與中亞心臟,南與南亞次大陸,西與阿富汗,東與中國有著深厚的聯絡。
在古代,帕公尺爾高原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
中方對此十分重視 2之所以有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領土,不僅是中國領土的絕對不可侵犯性,也是帕公尺爾高原地理優勢的需要。
為此,中方同塔吉克進行了多次談判。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各方面實現了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很容易從塔吉克手中奪回有爭議的領土。 然而,經過漫長的談判,兩國最終於2010年4月簽署了《中國-塔吉克劃界議定書》,中國成功收復了1158平方公里的帕公尺爾領土,但這僅佔中國和塔吉克之間爭議領土的4%多一點。
在中國和塔吉克邊界沿線的爭議領土上,中國選擇退縮而不是收回它。 這是因為中國始終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向弱小落後國家提供援助。
這一做法體現了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大國責任擔當。 同時,中國還啟動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旨在解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因此,選擇割讓爭議領土,正是為了更好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西部大開發。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相距5000多公里,僅靠東方的支援可能難以滿足西方的需要。 相比之下,中亞地區市場廣闊,經濟水平相近,更適合與中國西部合作。
與中國西部地區的合作對中亞五國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不僅有利於中國西部地區的大規模開發,而且有利於中國與中亞建立友好關係,而不是與塔吉克發生衝突。
中亞資源豐富,如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鋅、鎢、鈾等礦產資源,其中塔吉克在鈾、鉛礦和鋅礦儲量方面在獨立國協和中亞地區處於領先地位。
雖然中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由於能源需求巨大,長期依賴進口。 中亞作為毗鄰中國的資源寶庫,對中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從大國形象和睦鄰友好的角度,從實際利益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出發,中國與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通過和平談判解決領土爭端,體現了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誠意和友好合作關係。
對於塔吉克來說,解決領土爭端和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是變相的解脫。 塔吉克作為山地內陸國家,國土半數以上位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大部分土地被高原和山脈覆蓋,耕地資源不足7%,氣候乾旱,土壤嚴重壓實,糧食自給自足難以保證。
因此,中國的援助對塔吉克至關重要。 總的來說,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友好關係不僅有利於中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對塔吉克等國的經濟發展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塔吉克的工業水平不高,這是由於蘇聯時期過分強調重工業而忽視輕工業,以及工業和經濟中心集中在歐洲西部地區。
塔吉克獨立初期,塔吉克的製造業和工業基礎幾乎是空白的,周圍普遍落後的環境和經濟狀況使塔吉克無法自給自足。
長期以來,據說塔吉克一直依賴進口基本建築材料和家庭用品,如水泥,每袋高達200美元。 此外,塔吉克基礎設施和工業實力薄弱,無法開採其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些資源只能被浪費。
更糟糕的是,由於大國博弈和阿富汗極端主義團體的影響,塔吉克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內戰的困擾。
塔吉克一直受到內部和外部壓力,導致經濟停滯。 1997年,其GDP僅為91億美元在2000年才增長到大約13億美元,這是乙個嚴重的貧困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塔吉克於1997年開始通過就烏茲別利亞和卡拉扎克斯坦通道達成協議來解決領土爭端。 2002年,塔吉克**親自訪華,徹底解決了中塔邊界爭端。
2011年,兩國在帕公尺爾高原舉行了正式交接儀式。 這一時期的和平解決標誌著兩國合作的正式開始。 在隨後的20年裡,中國成為塔吉克最大的投資國,中石油、塔吉克天然氣管道等多家中國企業投資建設了多家工廠和子公司,涵蓋基礎設施、農業、礦業、交通、電信、水泥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