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程學榮廣州報道
2024年1月29日上午,香港高等法院開庭審理中國恆大清算案,法官在聽證會上裁定中國恆大清算,29日下午將舉行是否發布監管令的聽證會,法院可在聽證會後通過發布監管令的方式任命清算人。 2022年6月24日,嘉盛環球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針對中國恆大的清盤呈請,涉及債務金額8625億港元。
經過七次休庭聽證會,以及隨後有傳言稱新的外國債權人加入並打算接管,中國恆大終於迎來了被勒令清算的命運。 幸運的是,恆大的房屋交付量已經接近八十。 中國恆大為何會走到這一步? 這個結果對恆大集團意味著什麼? 其國內業務,特別是保管物業交付的後續工作,是否會受到影響?
對此,恆大集團CEO肖恩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進行了獨家回應,多位專家也從不同角度解讀。
肖恩:太可惜了! 穩步推進保障樓宇交付等重點工作
21世紀經濟報道:開庭對恆大集團清算案有何影響? 恆大集團的下一步是什麼?
肖恩:本集團及中國恆大已盡一切努力就離岸清盤呈請進行抗辯。 此前,本集團支援並督促中國恆大及其顧問團隊繼續與各債權人進行全面深入的交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公平對待境內外債權人,積極推進海外債務重組,根據公司實際情況,最大程度、公平地保護境內外債權人的最大利益。
雖然我們一直在努力恢復和提公升資產價值和業務活力,但我們對部分重組的核心條款進行了多項重大調整,不僅是為了保護海外債權人的利益,也是為了保證公司持續經營和風險化解的時間和空間, 也得到了廣大債權人的充分理解和寶貴支援。
但客觀上,集團經營面臨巨大困難,資源極其有限,債權人初步投票未達到預期,恆大地產已被中國證監會查處,集團實際控制人因涉嫌違法犯罪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 而公司還認為,海外債務重組關鍵環節無法滿足相關法定條件,使得各種不確定性不斷加劇,使得債務重組計畫最終難以落地。法院今天的裁決違背了我們的初衷,我們只能表示,我們已經盡力了,對此感到遺憾。
未來,本集團將正視困難和問題,採取一切法律和合規措施,在保護境內外債權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穩步推進本集團業務的正常經營,同時也將積極與清算人溝通,配合清算人依法履行相關程式, 促進按照國際慣例和市場規則解決債務問題。
我想強調的是,本次法院發出的海外清盤令的物件是香港上市的中國恆大(03333)。hk)。目前,恆大集團等境內外子公司作為獨立法人實體的管理和運營體系保持不變,集團將繼續盡一切可能確保境內業務和經營的穩定,穩步推進保障樓宇交付、保持物業服務質量不受影響等重點任務, 仍將盡一切努力確保風險化解和資產處置工作的順利進行,仍將盡最大努力依法公平推進各項工作。
最後,藉此機會,再次向恒大集團自債務危機爆發以來,在穩經營、化解風險、捍衛清算過程中給予恆大集團信任和支援的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謝。 後續情況請以公司公告為準。
“符合市場邏輯,不會對國內經營產生重大影響,清算時重組依據不大”。
對於這樣的結果,一位熟悉跨境重組的香港知名會計師事務所高階合夥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恆大集團作為一家業務領域多元化的超大型房地產企業,雖然其海外債務佔整體債務的比重較小,但結構複雜,絕對金額較大。背景在組 2 中面對39萬億債務的巨大壓力、不斷的負面訊息、不斷積累的經營壓力、公司宣布不遵守境外發行規定等,這一裁定是合理現實的。
上述資深合夥人認為,從多年來的市場案例來看,中國恆大清算與公司規模、債務複雜程度並無直接因果關係,關鍵原因應為公司自債務危機以來暴露在外,一直面臨違規占用資金、違規擔保等重大財務管理問題。劉永卓和恆大財富管理公司管理人員因涉嫌違法犯罪被執行刑事強制措施,直接印證了恆大集團內部管理長期混亂失控,甚至違法。
在這位資深合夥人看來,從恒大債務危機的發生到惡化,經過幾輪市場調整,原本面值100美元的恆大集團海外債券市場**,已經跌至15美元左右,恆大旗下三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股價已跌至0低於港幣5元。 這是乙個客觀的過程,市場對恆大的危機和不確定性的預期從預期到逐漸接受,再到消化和反映在債券和企業身上。 各種市場情緒導致一定比例的債權人支援和不支援重組,形成僵局,進一步形成對境外債務重組各個方面的壓力甚至抵制。
他進一步分析,基於上述市場資訊,包括海外債權人發布的預期判決,市場對海外實體中國恆大的信心所剩無幾,可以推測,在後續清算的情況下,中國恆大的重組幾乎沒有依據。
從中國恆大主營業務的發展情況來看,由於上市公司是乙個獨立的法人實體,即“獨立的法人實體”,從香港市場清算人通常的工作模式來看,預計恆大集團的國內業務不會立即受到太大影響,但預計後續的清算工作會比較複雜, 艱鉅而曠日持久。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及後續程式,由臨時清盤人或法院指定的清盤人接管上市公司。 清算人的主要職責是在清算時保全和變現公司的資產,並要求公司根據市場慣例配合調查資產、負債和經營情況,並分析處理資產和負債的各種可能性。 香港市場的相關法規和法律相對成熟,相信清盤人應顧全域性,通過與公司合作的積極溝通和談判,盡可能保護債權人和所有相關方的利益。
“國內購房者依法享有優先權”。
一位熟悉情況的法律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香港法院下達的清盤令在法律程式和市場心理上的意義遠大於對恆大集團境內業務和風險解決的實際影響。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本次海外清盤令僅針對中國恆大(03333)。HK)為恆大集團在香港上市公司的實體之一。從法律上講,清算是將公司持有的資產變現,並按照債權優先順序分配資產,償還公司債務的法律程式。
但必須指出的是,中國恆大的清算並不意味著恆大集團的境內實體破產。 其次,在被清算實體被法院指定的清算人接管後,公司現任董事的權力被終止,但這一系列程式一般只針對中國恆大及其直接持有的資產。
另一方面,購房者依法享有法定優先權。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去年4月發布的司法解釋,在相應條件下,商品房消費者主張其房屋交付權和要求返還價款的權利優先於其他債權人的償付權,即 買方在風險處置和債務清償方面享有優先權有堅實的法律依據。
作為恆大集團的境外上市實體之一,中國恆大及其境內外子公司均為獨立法人。 從股權結構來看,即使海外實體被清算,在一段時間內,恆大集團在中國的主營業務也不會受到實質性影響,而且從務實的角度來說,清算對國內交付樓宇的影響將非常有限。
此外,清盤令發出後,公司在香港的訴訟程式將暫停,這也可避免其他一些境外債權人發起的訴訟,其結果將影響整個恆大集團的債務風險化解。
一般來說,只要按照法律法規推動債務風險的化解,樓房的交付就有了法律保障,這就是“天不塌下來”的說法。 法院的裁決意味著,中國恆大因其長期缺陷而被清算,並可能最終導致離岸公司的解散,儘管該公司此前曾努力進行自衛和推動債務重組。 雖然歷史上仍有企業在清盤人的帶領下通過重啟債務重組程式來尋求撤銷清盤令的案例,但中國恆大很有可能只剩下理論上的可能性。
“那一刻不是那一刻”。
某知名券商機構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清算結果來看市場博弈和機構選擇還是要看的。
首先,無論動機如何,提出和更換清盤呈請是債權人的合法權利,也是債權人在國際市場上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兩者都是清算和市場行為,此時的清算與當時的清算有很大不同。
當時,嘉盛全球提交的清盤呈請,其實由傳聞中的“公海賭王”之子連浩民控制,更被市場視為千方百計逃避自身投資決策失誤責任的“非同尋常行為”,給恆大集團施加了最大壓力, 甚至試圖用極小比例的債權“吞下大象”。
香港高等法院在境外債權人表示有意接管清算後下令清盤,是市場各方博弈的結果,在各種重要資訊逐步如實披露後,幾乎完成了整個離岸債務重組週期, 債權人與每個債權人進行了多次談判和溝通。
其次,恆大的境內外債權人大多是專業機構,不同機構持有債權和債券的時機和時機不同。 但無論是刀子舔血,還是投資失敗,他們只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相應的選擇。
上述知名券商機構負責人推測,恆大事故發生後,不同的機構會在不同時間持不同倉位,例如,由於公司違法違規,重組受阻後,一些海外債權人會轉而支援清算。 不同機構的獨立決策很容易形成非常複雜的市場反應,估計在清算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立場和反應。
這一次,無異於原本反對連浩民清算的海外債權人改變了立場,以從鍋底抽工資的態度表示願意換掉連浩民,或許促成了法官下令清算的“一腳”, 這意味著債權人已經判斷,在市場化重組的條件下,他們確實無法從中國恆大獲得更多的剩餘利益。”
最後,雖然事故發生後恒大的客觀基本面基本面基本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但市場目前對恆大集團的認知也與當初承擔風險時的認知大不相同。
恆大集團迫於市場壓力,勉強披露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負面資訊,有利於市場充分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但重點卻聚焦於企業內部管理混亂、會計操作存疑、“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假承諾。這仍然使企業管理團隊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此外,恆大財富的杜某等人、恆大集團實際控制人許家銀、恆大汽車負責人劉永卓也已採取強制措施。
“公平、平常、禮貌地對待中國恆大清算”。
一位資本市場觀察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當前市場存在一些錯誤觀點,將恆大長期的金融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甚至風險積累導致的犯罪混淆為房企的通病,甚至試圖將恆大的風險歪曲為不支援救助民營企業。 這些錯誤的觀點在論證和論證上都有明顯的缺陷。
上述觀察人士認為,市場與國有企業應一視同仁,在關心企業發展、保持容錯創新空間的基礎上,區分守法的“好孩子”和違法甚至犯罪的“壞孩子”。 我國支援和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就是要及時防止劣幣趕走良幣的局面,維護良好的營商環境,決不能讓“壞孩子”野蠻發展、欺負“好孩子”的局面放任不管。
在市場觀察人士看來,恆大的問題是乙個“壞小子”問題,這意味著我們應該以公平、常態和客觀的態度看待公司涉嫌違法違規和恆大集團海外實體的清算。
一方面,那些踩過法律紅線,挑戰法律公平正義底線的人,無論公司業務興旺還是清算破產,都沒有例外,更別說“大到不能倒”。 對於中國恆大來說,即使有債權人願意冒著風險推動重組成功,恐怕也不會成為這家公司逃避境內外法律責任的“避死金牌”,也會依法追究責任。
另一方面,此次香港法院下令清算境外上市主體,在相對成熟的香港市場進行清算,總體上是恆大集團長期大規模擴張、風險積累甚至違法違規的必然結果之一, 這符合市場慣例,也是意料之中的。
此外,恆大集團的主營業務在國內,根據目前綜合資料,涉及恆大交付專案推進進度總體平穩,據熟悉業內人士了解情況,恆大房屋交付量已接近八十戶,個別專案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相信在各方的推動下, 住房交付問題終於可以得到妥善解決。
市場觀察人士表示,恆大的問題確實很嚴重,但市場不應過於焦慮。 2023年11月27日,國家八部門聯合印發25項支援民營經濟的措施,有力地體現了我們在理念、制度、實施層面不斷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支援力度。 同時,司法機關、監管部門、市場也在不斷完善對破壞市場公平正義、違反法律法規甚至犯罪的企業和個人的懲戒機制,為民營經濟發展和壯大維護良好環境。
去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優化法治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明確強調要規範股東行為,指出要查處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通過關聯方“掏空”企業等濫用支配地位的法律責任交易,占用企業資金用於非經營目的,違反擔保將風險轉移給企業,從而增加違法犯罪的“內部控制”成本。維護股東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他進一步指出,恆大地產134億元地產基金被占用有新進展,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恆大地產相關主體已對中國恆大、恆大地產等涉案主體提起訴訟,其他情況恐怕難以說服法院, 監管部門和市場認為,許家印作為大股東的實際控制人,不必為這筆鉅額資金挪用承擔責任。
知名房地產市場機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巨集觀角度看,2023年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已經順利實現,趨勢正在逐步改善。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和解讀,2023年GDP增速為52%的經濟資料主要體現了糧食生產、畜牧業、工業、服務業、市場銷售等十大方面的積極訊號,雖然房地產開發投資、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幅為3個百分點。
同時,央行近日密集發聲,不僅要著力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健執行,穩步化解大型房企的債券違約風險,還要按照城市特有政策的原則,加大對房地產保駕護航的金融支援力度, 保持房地產融資穩定,用好保交貸款支援計畫、租賃住房貸款支援計畫等政策工具。
房市機構負責人指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此前央視採訪中透露,在各方支援下,各地保障房交付工作穩步推進,帶動全國住房竣工面積同比正增長, 達到20%。前期實施“認房不認貸”等一系列政策後,一批自住需求得到釋放,並持續有效釋放,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也存在區域分化。
從去年下半年部分重點城市的反彈來看,這一現象有利於一線城市和熱點城市樓市的復甦,政策與市場兩股力量在企穩反彈的大方向上相互加強、相互促進,巨集觀經濟復甦正在向好, 這對整個房地產行業的穩定起到了關鍵作用,也證明了它對幫助企業紓困是有效的,進一步穩定了行業和整個市場的信心。
1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會議,強調加快落實城鎮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支援房地產專案開發建設,一視同仁地滿足不同所有制下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 同時,從保持整個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目標來看,短期內可能會有一些“陣痛”,但從長遠來看確實是有利的。 只有清除存在重大隱患和嚴重違法違規的問題企業帶來的風險,才能為其他守法、合規、健康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留下更廣闊、更健康的空間。
在樓市代理負責人看來,恆大的處境很特殊,這家公司就像電影《阿飛正傳》中那句名著中的“無腳天堂鳥”:世界上有一家公司沒有原則,只能不停地尋找“吹”泡沫的出口, 如果它吹不出來,它就會找到下乙個出口繼續“吹”。
長期以來,社會對反映許佳音與恆大高管奢侈生活的“賓史總結”、許佳音與丁玉梅的“技術性離婚”、恆大集團收入虛增6643億元,甚至對所謂“恆大債務美元化”等概念的錯誤解讀,都指向了焦慮, 市場的疑惑和質疑,以及恆大集團鉅額債務、違法違規等事實和問題。不過,一段時間以來,市場和第一公司也觀察到,恆大集團並不珍惜自救的機會,而是似乎在加速“躺平”,小動作不斷,繼續抱著僥倖心理“押在賽道上”,各社交網路上恆大集團的“水軍”也頻頻出動。
雖然規模達300億美元、結構極其複雜的海外債務佔恒大集團總債務的不到十分之一,但在基本面如此脆弱、各方博弈如此激烈的情況下,仍能在如此長的時間裡向前邁進, 資金已經耗盡到這個地步,外界有那麼多疑問。如今恆大人壽和盛京銀行已經“去恆大”,恆大旗下恆大等三家**都“成仙”了,海外戰爭投資也充滿了不確定性,而許家印等人也因違法犯罪被採取強制措施,這只“無腳天堂鳥”或將不可避免地迎來停飛落地的結局。
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訪問**21 Finance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