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每個時代、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目前有三種有影響力的觀點:一種是以盧梭、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人為代表的個人導向理論,強調個人的價值高於社會的價值,教育的目的根據個人的需要制定。 二是以Kaischensteiner和Tolp為代表的社會標準,強調教育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 第三,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理論強調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教育的目的影響教育的組織,甚至可能導致不同的教育問題和弊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慶士在接受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教育的弊病在於選拔人才,而不是培養人才。 也就是說,我國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人才,而是選拔人才。
朱慶世院士認為,如果教育的目的是選拔人才,那麼就意味著乙個人的地位和財富是由教育決定的,資源和職位的分配也是由教育決定的。
朱慶時院士表示,教育不應與公平掛鉤,公平是社會的責任,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人。 朱慶世院士要求區分選拔人才和培養人才,教育要做到的是培養人才,培養人才的多樣性。
在中國,“一輩子考試”的高考制度,是對教育目的選拔人才而不是培養人才的最好註解。 雖然高考被認為是目前最公平的教育體系,但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過分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這不僅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過重的學習負擔,也忽視了對學生學術素養、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生存能力、道德修養和個人興趣的培養。
如果教育的目的變成了選拔人才,就會有很多問題。 例如,考試作弊一再被禁止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老師和家長不斷擠壓學生的時間,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再比如,優質教育資源將繼續向發達地區和城市集中,教育均衡發展受到極大挑戰。
針對這一問題,朱慶士院士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轉變教育觀念,讓教育回歸到培養人而不是選拔人才的角色; 二是不要過分追求高分,而是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實踐,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自己想法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是給年輕人嘗試和犯錯的機會,不要過度保護年輕人,因為要想成為頂尖人才,就必須接受磨難。
的確,我們的教育過於注重選拔人才而不是培養人才,這導致了許多問題。 然而,這種狀況很難改變,因為如何確保教育公平是乙個需要考慮的問題,而目前的制度雖然有爭議,但被認為是最公平的。 當然,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會放慢,總有一天教育會回歸到培養人的本質。
可愛寶寶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