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心裡總有乙個疑惑。
諸葛亮為什麼會成為舒翰的靈魂,難道只是因為他足智多謀嗎?
在武功方面,他不如趙雲和關羽;
論背景,他並不比曹操、孫權更突出;
論天賦,他似乎不如周瑜和郭佳幾分;
論外貌,書中把他描寫成八尺長,非常高大,但與那些兇悍英氣的將領相比,他的形象就沒有那麼犀利了。
然而,蜀漢王朝的英雄們卻欽佩他,服從他,服從他的指揮。 劉備將諸葛亮請出茅屋後,蜀漢勢力在風雨兼程中越發壯大,一度形成一股氣勢。
隨著歲月的流逝,經歷越來越豐富,我漸漸意識到了真相。 事實證明,成就事業確實是一門深奧的科學。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經典情節,其中之一就是大家對諸葛亮的態度。
不管是敵是友,一提到“臥龍先生”,大家都肅然起敬,甚至有人立刻跪下迎接他。
草舟借箭的時候,東吳的將領們對諸葛亮還心存疑慮,但憑著他的智慧和勇氣,一夜之間養出了十萬支箭,這讓眾人驚嘆不已,從此對他敬重不已。
在小城新野,劉備與百姓一起渡河,在遇到危險時,諸葛亮採取防範措施,用火燒毀了博望坡,顯示出自己的軍事才能,這讓劉冠章和他的部下對他更加信任。
諸葛亮並非出身名門,卻以出眾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贏得了人們的心。
他為人民解決問題,為盟友出謀劃策,為國家勝利竭盡全力"巧妙的計算"聲譽。
追隨他的人,不僅看重他的善良和智慧,更看重他判斷形勢、看清未來的能力,如果追隨他,就有可能分享勝利的果實。
古人:“美德聚集人,智勝萬物。 ”年輕時,他以為諸葛亮的魅力在於足智多謀,但步入中年後,他發現更多的在於他對未來的預見和資源的精準配置。
正如他向劉備提出的,三方戰略是基於對利益格局的深刻洞察和長遠布局。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眾多領袖中,以寬容的心獨樹一幟。
袁紹雖然擁有河北四州,但他不能容忍別人的話,固執地為己所用;
呂布的武功舉世聞名,但他反覆無常,難以贏得民心。
而諸葛亮,不僅能接受各種人才,還能知人為善。
對待馬譚,儘管失去了街亭,諸葛亮還是後悔不已,依法斬首,展現了公義無私;
對於像江這樣忠心耿耿、有潛力的年輕人,他全力教導和信任他,最終使江成為蜀漢後期的重要支柱。
諸葛亮深知,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有一顆包容的心,既能容納人才,又能妥善處理內部矛盾。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為大業而共同努力。
近年來,“模式”一詞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其真正的內涵遠不止是包容和分享,更是一種戰略高度和廣度的思維。
面對動盪不安的時代,諸葛亮並不滿足於一隅的和平,而是提出了“復興漢朝,還舊都”的巨集偉目標。
這個願景的提出,讓原本分散的舒翰集團有了共同的目標和追求,從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志同道合的英雄前來加入。
無論是七攻孟穩南疆,還是六出岐山攻打中原,諸葛亮的戰略布局始終著眼於大局,而不是一時一地的得失。
即使最終未能實現匡輔漢的理想,他也以出眾的智慧和遠見卓識譜寫了千古傳奇篇章。
諸葛亮從一件布布成長為蜀漢王朝的丞相,他遠見卓識、包容胸懷、巨集大格局,在歷史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生就像一盤棋,每一步都要精心安排,只有擁有廣闊的視野和崇高的格局,才能應對未知的挑戰,成就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