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者 |大雁秋天。
編輯 |李信馬.
標題圖片 |雷軍第四次年度演講。
在官宣車停產1003天後,小公尺藉著車發布會,為2024年的尾聲增添了強勢一筆。 雖然發布會“只送技術,不送產品”,雷軍的講話也很克制,但還是引起了圈內外的熱議。
熱議的關鍵詞在於兩個詞:自我發展。 小公尺是汽車製造領域的半路僧,怎麼可能在短短幾年內“自研”這麼多技術?
一、自我發展背後的故事
據統計,在小公尺汽車的新聞發布會上,雷軍一公介紹了5大技術,共15個子品類,官方表示都是自主研發的,其中一項是“整合大型壓鑄技術”。,這項技術剛剛“小公尺澎湃OS新架構”。它還獲得了第五批小公尺百萬美元獎。
1月4日下午,道維與小公尺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曲恆、小公尺集團汽車事業部副總裁俞立國以及百萬獎金獎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與研討,一窺小公尺“自我發展”背後的故事。
一體化大型壓鑄,也是汽車領域的熱詞,是特斯拉在2024年提出的概念,並在2024年應用於Model Y後地板的生產。 它顛覆了以往將車身多個零件分別沖壓焊接的工藝,直接通過巨型大噸位壓鑄機,將散落的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零件一次壓鑄,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來源:@小公尺汽車官方微信。
小公尺這次定製開發的是9100t鎖模力巨人一體式壓鑄機,壓鑄機是定製的,為什麼也是自研呢?
由於這項技術,光有一台壓鑄機是不夠的自主研發材料跟壓鑄製造系統兩者都不是不可或缺的,小公尺征服的正是這兩個部分。
在原材料方面,小公尺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通過自主研發的多材料效能AI**系統製造“小公尺泰坦合金”。 這種材料兼具強度、韌性和穩定性,可以說是一體式壓鑄的完美搭配。
材料解決了,還需要建立裝置集群體系。 小公尺設計了一套覆蓋兩個籃球場面積的裝置集群,包括60臺裝置,控制433個工藝引數,以及全套工藝和標準,全部由小公尺自主制定和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終產品質檢環節,小公尺自主研發的視覺化大模型質量判斷系統,可在2秒內完成壓鑄件的質量檢測,效率高達人工效率的10倍之多。
小公尺在原材料和壓鑄集群設計方面的自研,幾乎與大型壓鑄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相輔相成,這些成果得到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的高度認可。
同時,屢獲殊榮的澎湃OS新架構,來自小公尺於2024年10月底發布的作業系統,其首創的“人、車、家全生態”被評為尋找中國科技彎道超車的生態創新路徑。
資料來源:小公尺官網。
澎湃OS新架構的研發過程也有很多困難和挑戰,澎湃科技的架構師李凱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如何將行業內最前沿、最優秀的技術轉化為產品動力,才能給使用者帶來實實在在的體驗提公升。 其次,Paper OS 是乙個非常龐大的軟體專案,涉及 5000+ 工程師,通過單一架構將眾多業務和眾多技術棧統一起來並不容易。
首先,我們成立了乙個獨立的建築組,組成員要跳出自己的業務,從“人、車、家生態”的戰略視角出發,通過多方挑戰和打磨,最終產生優秀的建築設計。 李凱說。
The Paper OS對小公尺的“人、車、家生態”有何戰略意義? 小公尺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曲恆總結了三點:
澎湃而來的作業系統是人、車、家的核心驅動力,是支撐百億裝置互聯的堅實基礎。 Paper OS更了解使用者,Hypermind作為智慧型中心,可以學習不同使用者的習慣和偏好,以人為中心提供主動服務。 開源是澎湃OS的底色,不僅在小公尺內部開放,行業開發者、一流終端、智慧型製造合作夥伴也可以在全鏈路上布局整個產業生態。 2.(軟體和硬體)。
小公尺澎湃的OS新架構和一體化大型壓鑄技術,對應著小公尺自研技術的軟硬兼施。 自科學技術發展以來,從網際網絡到物聯網,生態從軟體轉向軟+硬體,考驗著軟硬體生態的協同融合。
2024年,生成式AI的爆發也讓整個行業意識到,除了軟硬體結合,領導力的前提也是要對AI有深刻的理解,在多個領域有戰略布局。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公尺有自己的一套公式:(軟體和硬體)。
在雷軍看來,軟硬體的深度融合是為使用者提供獨特體驗的根本保障; AI是生產力的未來,也是小公尺長期投資的底層賽道之一。
無論是作業系統還是汽車製造,AI都離不開。
澎湃新聞的核心模組HyperMind利用人工智慧實現主動智慧型,學習使用者習慣,自動規劃任務,比如使用者在不同季節最習慣將空調設定到什麼溫度,系統會進行調整,無需重新設定。
小公尺集團手機事業部軟體部副總經理張國權介紹,小公尺澎湃OS重新設計了AI技術架構,可以方便快捷地在裝置端部署大模型。
新增大模型後,未來人機互動會有哪些變化? 小公尺做了這樣的**:
原子化操作。 將手機的分割功能和大量物聯網裝置的控制與AI能力相結合,實現方便、快捷、主動的控制。 複雜的任務規劃。 手機和物聯網裝置帶來了多模態資料輸入,依靠大型模型為複雜任務提供準確的規劃。 更多端到端大型模型。 手機已經是最了解人的裝置,在私密資料不上傳到雲端的前提下,裝置端模式最終可以成為最貼心的個人助理。
來源:ic照片
據小公尺集團汽車部副總裁俞立國介紹,整個壓鑄工藝的關鍵工序可以分解為4個步驟,最後必須對生產出的零部件進行質檢,這要靠AI。
如果壓鑄件出現質量問題,那就是人眼看不見的“內傷”。 “小公尺超大型壓鑄集群擁有視覺化大模型質量判斷系統,通過X射線和AI快速檢測,即使是肉眼看不見的細微缺陷,也能在2秒內完全識別出來,檢測效率是人工檢測的10倍,檢測精度是人工檢測的5倍以上。
在AI方面,小公尺早就築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
從2024年7月AI視覺團隊成立,到2024年4月組建大模型團隊,歷經近7年6次擴產,小公尺人工智慧團隊的“軍火庫”已經非常豐富。 在技術路線上,小公尺AI覆蓋了視覺、聲學、語音、NLP、知識圖譜、機器學習、大模型、多模態等多個方向,使小公尺能夠將AI生產力全面落實到具體業務中。
小公尺高層也表達了對AI未來發展趨勢和方向的看法和願景:
曲恆表示:“圍繞'人、車、家生態'的硬核創新已經開始進入井噴期,今天不再是單點開花的時代,未來是全面全景融合的跨越。 人工智慧一定是未來重要的生產力,也是我們持續投資的底層賽道之一。 ”
3. “顯性”工程師文化
作為企業家和管理者,雷軍的身份是多面的。 不過,他直言不諱地表示,自己最喜歡的身份還是工程師,這也是他創業的初衷。
雷軍一再強調,工程師文化是小公尺的基因背景,小公尺之所以能夠繼續用產品讓行業和使用者驚嘆,核心原因就是保持工程師文化。
這種團隊文化鼓勵創新,擁抱失敗和錯誤,不以成敗來評判英雄,支援每乙個瘋狂的想法,尊重每乙個探索未知的勇士。
仿生四足機械人CyberDog 2
來源:ic照片
2024年的四足機械人專案是小公尺工程師文化的典型代表。
那一年,雷軍在年度演講中帶來了乙隻“狗”,而這只“狗”就是小公尺的第一代仿生四足機械人Cyberdog,它的中文名字也如雷貫耳:鐵蛋。
然而,鐵蛋在早期並不被看好。
當時,整個市場還很小,難度非常高,涉及機械人仿生學、AI、機械等,這是乙個特別複雜的交叉學科專案。 當他們第一次向雷老師展示並希望得到一些支援時,我們都覺得這件事可能真的不可能,但我們仍然堅定地支援團隊,希望他們嘗試一下。 當時,雷先生說,即使最後沒有錢出來,他也會承認。 我們認為這是乙個很酷的方向。 “曲恆說。
後來,鐵蛋四足機械人在2024年獲得了百萬美元獎,團隊最終成長為現在的小公尺機械人事業部。
小公尺的領軍人物雷軍,在造車的道路上,也堅持著工程師文化。
2024年底,雷軍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三年前,他覺得造車非常困難,經過使用者調研,他定下了“保持正確和驚喜”的原則:充分尊重汽車行業的規律,用行業內成熟的技術,確保把第一輛車做好, 然後在這個前提下進行創新。
圖源:採訪截圖。
第二種策略是十倍投資,“比如一般的汽車公司造一輛車,大概三四百人,10-20億的研發資金,我們的第一輛車投入了3400名工程師,整個研發投入超過100億。 ”
考慮到這一點,無論如何我都會以我想要的方式去做。 ”
小公尺不僅會欣賞工程師們勇於探索科技無人區的勇氣,也會容忍他們在成功之路上的大膽嘗試和錯誤。 這種自上而下豐富的工程師文化,是小公尺不斷創新、自我發展的核心。
2024年8月,雷軍在第四次年度演講中大聲表示,他想把小公尺打造成一家偉大的科技公司
選擇對人類文明具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堅持長期持續投入。 5年內(2022-2024年),小公尺的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
我們可以看到,小公尺研發投入的效果已經顯現,有理由相信小公尺正在用自身的能力賦能製造業,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和進步。
結束
至此,大家還在關心小公尺汽車到底是怎麼落地的,好看不好看,好不開,夠智慧型,懂生態嗎? 小公尺將幕後技術團隊推到了最前沿,在接受公司榮譽的同時,也做好了迎接市場判斷的準備。 在手機“無卷”的當下,這家公司正依靠長期的自研創新,不斷探索拓展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