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美軍率軍在南朝鮮登陸,中國人民志願軍決定率軍援北。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政委***的帶領下,渡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25日,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戰爭開始時,我軍制定了美軍不應跨越的戰略"三十八行"作為標準,迅速結束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分為兩個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這是第一階段。 我們的軍隊利用了美國領導的軍隊"關節**"協調機制尚未形成,急於取勝,因此將進行突然襲擊,並將全殲美軍主力作為作戰方針。 雙方連續發動了五場戰爭,戰局變化無常。
自1951年6月11日以來,戰爭的浪潮進入了第二階段。 雙方不再以戰爭為爭奪勝負的主要手段,開始舉行和談,戰局的結果成為談判的籌碼。
志願軍從速戰速決轉向蓄勢待發,建立了以隧道防禦工事為骨幹,野戰防禦工事相結合的攻防體系。
1951年11月27日,雙方就實際接觸線作為軍事分界線達成協議,此後我軍轉為具有防禦性質的主動防禦,守住戰線,消耗敵人。 此後,美軍繼續動用空軍對我方防線進行小規模的破壞活動。
1952年秋天,中朝兩國人民軍剛剛打完白馬山戰役,戰爭開始了,持續了43天"上甘嶺之戰"。
為了爭奪這塊3在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美軍聯軍的兵力從最初的兩個營擴大到兩個師以上,志願軍共有11個炮兵營參加了戰鬥。
這場戰鬥將這座山夷為平地 2 公尺。
志願軍在這次戰役中總共消耗了約5040萬發各種子彈(相當於整個自衛反擊越南的彈藥消耗量。 哪裡:
日平均 11720,000發彈藥消耗資料意味著,在連續六周的戰鬥中,我軍每個士兵的平均射擊密度為每5分鐘4發。
戰場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出生在和平時期,我們偶爾會去射擊場射擊目標,我們仍然對護目鏡和耳罩的完全保護感到震驚。 如何想象當年上甘嶺戰場的兇猛。
比戰場更讓美韓聯軍害怕的是中朝兩國人民軍堅守陣地的決心。
中朝人民軍的比例在25%以上,但美韓聯軍絲毫沒有感覺到我這邊的兵力不足。 每當美國認為它已經鎖定了勝利並結束了戰鬥時,就會出現新的抵抗力量。
這對聯軍的士氣是乙個沉重的打擊,他們難道不明白,那些源源不斷的中國****人,都是從**出來的,這些中國人不怕死嗎?
美韓還迫使聯軍遠東司令部停止繼續增派兵力的作戰計畫,遏制了美軍繼續組織大規模攻勢的作戰意圖。
可以說,這是一場威望之戰,這是一場止戰之戰,這是一場立勝之戰!
在享受勝利果實的同時,讓我們不忘祖國的歷史,與烈士們一起發揚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