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思維]。
作者:張德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巨集觀經濟研究所經濟制度與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室主任)
常見的地膜、農藥瓶、化肥袋、牛奶盒、塑料購物袋、快遞袋、外賣便當盒、舊衣服、各種商品的塑料包裝等,都是典型的低值產品。 如果能有效**,就可以變成好的資源,再次成為工業原料。 但由於成本高,經濟效益差,企業積極性不高,基本混雜生活垃圾焚燒或填埋。 目前,我國各種低價值物體的平均比率約為26件6%,遠低於主要再生資源平均利用率75%以上,已成為垃圾回收系統建設的最大短板。
低價值物件的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這是有效對抗塑料汙染的重要措施。 目前,塑料汙染已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我國每年產生塑料垃圾約6000萬噸,其中廢舊汽車、家電、玩具、飲料瓶中所含塑料約1800萬噸基本可以回收利用,但剩餘的4000多萬噸塑膠袋和塑料薄膜塑料垃圾在目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難以實現。 加快建立低價值材料利用體系,可以把這些塑料垃圾變成寶藏,防止洩漏汙染環境。 二是保障資源和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 我國每年生產低價值材料9500多萬噸,其中僅利用2500多萬噸,還有7000多萬噸仍混入生活垃圾焚燒或填埋。 最後,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 根據相關行業協會的計算,與使用原始資源相比,使用1噸廢紙生產再生紙相當於減少4噸二氧化碳排放,使用1噸廢塑料生產再生塑料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噸9噸。 綜合計算,如果我國低價值物體平均利用率達到50%,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747億噸,相當於近13億。
然而,目前,低價值物件的利用正面臨一系列困難。
*尾部垃圾的分類和投送有待進一步加強。 現階段,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有待提高,餐廚垃圾、低值、無害垃圾混運現象更加突出。 根據調查資料,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為5626%是低價值物品,但目前基本與其他垃圾混合送往垃圾焚燒廠處理。
在處置端,全市集中分揀設施不完善,無與倫比。 從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來看,集中分揀對於各種低價值物體的分類非常重要,但目前城市中還沒有集中式低價值分揀設施,低價值分揀鏈尚未打通。
在政策方面,尚未建立健全的政策體系。 缺乏統一的國家分類標準和目錄,各地分類標準差異很大,人們不知道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 全國大部分地方都沒有出台支援低價值商品使用的專項政策,單靠市場力量很難帶動,低價值商品的市場熱度總是不高。 垃圾設施建設不受歡迎,低價值出水口建設更是難度。
面對這些問題,只有齊心協力,才能讓低價值的物體煥發活力。
國家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供給,將低價值物品的使用納入相關法律法規和相關戰略規劃,制定並發布低價值物品使用指南,加大財政支援和稅收優惠力度,完善標準和認證制度,開展示範和試點建設。 建設城市低價值分揀中心,統一低價值物件的混合; 採用特許經營模式,建立獨立的廢玻璃、廢舊紡織品收集、運輸和處置體系; 引入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集中化肥、農藥包裝、地膜收集處置; 逐步引入大件垃圾付費處置機制,促進城市環衛系統一體化發展; 加強啤酒瓶、飲料瓶等可重複使用包裝的存放**,打造封閉式運營管理體系。
地方政府要加快改革優化傳統垃圾處理模式,制定並發布《低值垃圾處置目錄》和具體實施細則,探索建立特許經營制度,強化低值網路體系和分揀中心建設土地、能源等要素保護,加大財政支援力度,加強資訊化管理, 規範企業生產經營行為,提高企業和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低價值的系統能夠使用,成為方便和造福人民群眾的基本服務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是低價值物利用的執行者,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建設的核心作用,理順低價值材料價值鏈,通過加強技術裝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鼓勵和支援相關企業探索低價值材料可持續商業模式; 鼓勵相關產品生產企業加大再生資源利用力度,支援上游企業開展低價值產品,加強綠鏈管理,為低價值產品重生鋪平道路。
廣大消費者是低值物資利用體系建設的基礎和起點,也是體系建設成敗的關鍵環節。 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應主動承擔起對低價值物品進行分類的責任,提高日常生活過程中的分類意識,將用過的廢紙、牛奶盒、塑膠袋、玻璃瓶、廢舊衣物等低價值物品放入專用箱中,規範低價值物品的交易行為,避免混雜混雜生活垃圾, 並讓各種低價值的物件有自己的位置。
光明**“2024-02-20 07版)。
*:光明網-“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