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古代實行長子繼承制,長子走了,長孫誰更重要,長孫還是次子。
溫徐辰遠的書房。
縱觀中國漫長的歷史,不難發現,皇室貴族對自己傳承的血統有著很高的要求,皇帝甚至為了保證家族血統的純正,不惜娶近親。
由此可見,皇室對普通後代的要求如此之高,別說皇位繼承人了,古人的家族觀念太深了,想要成為王位繼承人,就必須從自己的後代中挑選,甚至要求也只會更高。
這也是由此誕生的,也是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繼承制度——長子繼承制,成為王室奉行的常態。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禁想,古代歷代皇帝繼承皇位時,嫡長子還活著,這是真的嗎?如果長子不在了,皇位會傳給長孫還是次子?誰將贏得權力的遊戲?
長子繼承制的發展。
長子繼承制主要是古代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下誕生的封建制度之一,也是維持古代父權制最關鍵的核心之一。
長子是指原妻所生的兒子,法律規定妻子所生的兒子享有繼承王位的權利。
長子繼承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始於周,但它是第乙個具有“家族世界”特徵的。
夏朝時期,皇位繼承主要採用禪宗租讓制,具有“公界”的特點,即天下有才華的人可以贏得君主的青睞,成為接班人。
到了商代,繼承方式改為父傳子、兄弟傳弟,家族傳承的雛形慢慢顯現出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周時期正式確立了長子繼承制,皇位和財產都由自己的長子繼承。
嫡長中的“嫡長子”,主要是以古語“立子要長而不賢,立子要高貴而不長”再次補充了整個制度。
比如皇帝之位只能由皇后繼承,嫡長子可以繼承,而其餘嬪妃所生的兒子就是妾,子妾就叫“妾”。
按照老祖宗的旨意,這種孩子沒有資格繼承皇位,想要為自己得到一點重用或者繼承,只能用自己的真才給皇帝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得到繼承的機會。
長子繼承制雖然看似漏洞百出,但在中國已經傳承了數千年,直到今天仍有人將其視為行為準則,因此自然有其對社會的貢獻和特殊意義。
長子繼承制,對於人口眾多的古代家族來說,可以幫助有效解決內部繼承問題,削弱矛盾。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大家生活的情況不是現在的“三口之家”,而是大家族住在一起,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府”一樣,人口眾多。
人多的時候,容易發生矛盾,如果相處得好,可能會和親戚關係很融洽,如果相處不好,可能會謀求自己的利益,窩藏鬼。
因此,為了讓這樣乙個大家庭正常運作,通常要設定乙個家庭“說話者”的人物,即一家之主。
一家之主作為乙個整體的地位非常重要,他可以組織家族的各種大型活動,而且因為一家之主的威嚴,大家族的成員往往沒有勇氣違背他的威嚴。
由此可見,一家之主的地位的重要性,在長子繼承制的影響下,每個人都可以適當地按照法律法規傳承自己的地位,這不僅有利於所有家庭成員的和諧,也有利於保證家庭的地位。
長子繼承制不僅可以解決老百姓的繼承麻煩,還可以解決君主的麻煩,避免了權力戰爭和人民生活中混亂的發生,但規定的繼承制度卻變得司空見慣。
這也意味著,皇后的長子生來就有繼承爵位的權利,其他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規範他們不要做一些不該有的想法。
中間。 中央政府也可以有效避免因權力而引發的戰爭**,王室內部的微妙平衡也可以正常維持。
由此可見,乙個制度如果能夠繼承,必定有其優勢,在王位繼承方面,可以幫助普通家庭保持和睦,也可以幫助王室保持平衡,減少某些動亂和戰爭,鞏固統治。
大兒子走了,位子會傳給誰?
似乎在長子繼承制的維護下,將皇位傳給嫡長子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又不禁讓我們思考,萬一嫡長子死了,皇帝的寶座該傳給誰呢?誰是這項權利的合法繼承人?
長子死後,通常可能會有乙個長孫,也就是說,在繼承王位時,很有可能將自己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孫子。
這還是制度的延續,始終堅持“立後人不納妾”,這意味著妻子和後代更受認可。
從歷史上看,嫡長子死後不任命長孫的行為,不僅引起了皇室的不滿,也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滿。
南涼蕭炎年間就是這種情況,統治者蕭炎在位期間沒有皇后,也就是說,貴族妃嬪所生的孩子都是嬪妃。
可誰知蕭炎的壽命太長了,弘大兒子死後還在位,也就是說,他似乎沒有首選的繼承人,但蕭炎還有乙個孫子黃。
但最終,他還是沒有選擇將皇位傳給黃太孫,而是傳給了自己的三兒子蕭剛。
這個職位的調動,直接讓朝廷對長子繼承的想法十分不滿,他們認為蕭炎是不循規矩的表現。
同時,他也不承認蕭綱為皇帝的地位,最後蕭綱這個名不正統的皇帝被殺了,另一方面,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長子朱彪也不幸去世,最後他決定將皇位傳給朱彪的兒子朱雲文。
究其原因,因為朱雲文是他的長孫,長孫繼承了血統,法律對世世代代都是正確的,而且朱雲文的繼承地位也得到了朝廷**人的認可,是變相維護統治者的權威。
即使在歷史發展的後期,朱雲文的皇位也是由朱元璋的次子朱棣獲得的,朱棣在位期間幫助明朝的政治經濟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寧。
但他還是會受到人們的詬病,原因很簡單,就是大家都認為他繼位不合理,唐朝皇帝李世民也是如此。
按理說,唐高祖李淵有三個兒子,長子繼承制度應該把皇位交給長子李建成繼承,李世民對自己才華的信心不願意把皇位傳給體弱多病的弟弟,再加上李建成有意無意的殺人。
李世民只好發動“玄武門變革”,直接射殺了李建成和弟弟,逼迫李淵退位。
李世民登基後,雖然迎來了政局明朗的時期,為進一步繁榮奠定了基礎,但仍無法改變自己被詬病冤枉在位的局面。
所以,歷朝朝代,就算太子不在了,皇位也只能傳給自己的長孫,這樣既能維護王室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又能維持王室內部的和諧。
長子繼承的缺陷。
在上述皇帝的“血淚教訓”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長子繼承制得到了人民的廣泛擁護,無論是在人民中還是在朝廷中。
但這種立親不德、立嗣不納妾的制度,真的沒有破綻嗎?
事實上,長子繼承制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公平,就皇室而言,長子繼承制的標準是出生順序,而不是個人的才能和性格。
如果只看誰早出,誰是長子,那麼如果遇到乙個有抱負、有才華的真正有才華的孩子,僅僅因為你不是長子,就會失去傳承資格和施展才華的平台,難免會引起王室成員的不滿。
就普通社會成員而言,老百姓中可能真的有人,他們很有治理能力。
就算是參加考試或者進入科舉考試,也無法達到皇帝的地位,進一步施展才華,帶領百姓發展,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影響人才的選拔。
此外,長子繼承制也容易引起家庭內部的衝突,而這種制度的初衷就是為了維護家庭內部的和諧。
但難免會遇到渴望權力、不願一模一樣的成員,就像李世民一樣,一心想掙脫他的桎梏,最終導致家族的**和滅亡。
長子繼承制嚴格遵循長子繼承制原則,但並不能保證每個被任命的君主都能履行皇帝的職責。
這樣一來,君主的權利和政治才能就不平等了,如果結果出現了“懦弱的君主”或“嬰兒皇帝”,那麼人民只能承受損失。
結語。 長子繼承制的優缺點非常明顯,它能夠傳承千年,甚至在今天,在人們的腦海中仍然殘留著“長子”觀念的殘餘,可見它在維護古代制度和家庭關係的和諧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我們也需要正視它帶來的一些不公平的缺點,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從本質上吸取教訓,去掉現代制度發展中的糟粕。
用世界的眼睛重讀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