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治理只能得到加強,不能被削弱。
如何有效解決基層衝突和糾紛? 二道區東昇街道給出了答案。 在東昇街道亞泰桃花園社群,有事就去衝突糾紛調解室已經成為居民的共識,也是衝突化解的最前沿,黨員和志願者是最基層的調解員。 無論大小,能解決什麼,解決不了什麼,這裡都會有解釋。
目前,街道上已經建立了六個衝突和爭端調解站。 亞泰社群衝突糾紛調解站共有9名調解員,讓人們在遇到問題時有個“找交代”的地方。 調解員邢延平正在調解兩位居民因漏水而發生的矛盾,“理法理理”,雙方也已經和解。
東昇街道積極探索矛盾糾紛多元化化解新路徑,建立了“街矛排程中心-社群矛排程站-社群矛排程室”立體調解陣地,打通矛盾糾紛解決的最後一百公尺。 全省首家由其建成的街道級矛式調解中心配備專職人民調解員兩名,主要解決民事糾紛、行政糾紛、涉法及訴訟糾紛、信訪衝突等四大問題,通過先、理、會、更接地氣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更加腳踏實地,撫慰民心。
二道區東昇街道矛盾糾紛調解解決中心人民調解員劉彩霞表示,作為人民調解員,要說明原因,講理法律,化解群眾糾紛。 “首先,聽求助者講解原因、流程和要求,如果有爭議,一定要到現場去檢查、交談、溝通,達成共識,然後找到雙方在一起,用感情感動,用理性認識,互相禮貌,解決糾紛。 劉彩霞說。
同時,街道重點開展“四治融合”工作,包括利用社會治理資訊平台完善“智慧型治理”,即通過相關部門智慧型化、資料化的協調聯動,提公升衝突糾紛化解效率,中心共報辦衝突糾紛案件471起。 街道還通過“五通機制”的運作,建立了多部門“一體化運作”矛盾糾紛化解模式。 設在矛偵查中心的公安調解,就是通過“矛偵查中心+派出所”,實現矛盾糾紛的最小化。
東昇街道的“345”模式,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實現鳳橋經驗的本土化。 下一步,東昇街道將引入組建的社會調解組織,以志願服務的形式定期進駐,並建立“東昇矛調整”小程式,使衝突調解服務24小時“不下線”,有效實現“群眾吹哨,派矛”。*長春新聞.
編輯:Hute。
責任人:陳思秀。
校對:王耿月。
製片人:謝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