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雲南省麻裡坡烈士陵園莊嚴莊嚴。
在烈士王長賢墓前,一位衣著樸素、滿身滄桑的鄉下中年婦女倒在墓碑上,哭得肝腸都斷了。
長賢,我已經兌現了對你的諾言,但你呢? ”
這個悲痛欲絕的女人是誰? 她和烈士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感人故事?
她名叫謝玉華,出生在河南省葉縣的乙個農民家庭。
在鄉村熱土的滋養下,她有著農村人與生俱來的勤、樸、善良。
到了適婚年齡,謝玉華認識了王長賢,王長賢回到家鄉探親。
交流後,她被王長賢獨特的軍人氣質所吸引,認為他有責任心和責任感。
堅定不移地把你的生命託付給這樣的人。
但父母很擔心。
主要原因是王長賢家裡太窮了,他們擔心女兒出嫁後吃苦頭。
難怪王長賢的父親早逝,留下孤寡過著艱難的生活。
王長賢有兩個哥哥,因為家裡太窮,乙個身體殘疾,娶不了老婆,乙個只好做別人的女婿。
他下面還有乙個弟弟和妹妹,他們還未成年,正在讀書。
這樣的家庭條件實在是太糟糕了,也難怪謝玉華的父母反對。
謝玉華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執意要嫁給王長賢。
1984年5月,王長賢回家探親時,兩人舉行了婚禮。
婚禮很簡單,但因為心中有愛,兩人都感到幸福甜蜜。
新婚之夜,他們依偎在一起,期待著未來更美好的生活。
然而,誰也沒想到,僅僅3天後,這對夫婦就會在30年後的烈士墓地再次“相遇”。
婚禮後僅3天,王長賢就接到部隊的命令:有緊急任務,趕緊回來。
一邊是不情願的妻子,另一邊是堆積如山的軍令。
軍人把服從命令當成自己的本分,更何況沒有國家的和平,小家庭怎麼會有和平呢?
王長賢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歸球隊。
臨別前,夫妻倆緊緊擁抱在一起,久久不捨。
王長賢愧疚地說:“我在家裡交給你,等我回來。 ”
謝玉華忍住眼淚,深情地說:“你可以放心走了,家裡有我,我一定會幫你守著這個家,等你回來。 ”
戰爭是殘酷的。
作為副班長,王昌在戰場上英勇無畏,衝鋒陷陣,不幸在21歲時英勇犧牲。
訊息傳來時,失去愛人的悲痛讓謝玉華哭了好幾次暈倒,整個人都恍惚了。
她才21歲,未來會做什麼?
她心中的靈柱崩塌了,她也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
她以失眠為藉口,多次向軍衛官要安眠藥,三天後,她一口氣吞下了。
幸運的是,值班的士兵發現了她的異常,救了她。
被關在鬼門裡一段時間的謝玉華突然意識到,如果跟著丈夫走,她就放心了。
可是,她答應王長賢要替他守護這個家,現在丈夫已經為國犧牲了,她更要信守諾言了!
根據相關政策,軍隊原本為謝玉華安排了乙份工作,但她拒絕了。
王長賢的葬禮結束後回到家中,她宣布了乙個令所有人震驚的決定。
與比自己大10多歲、身體殘疾的大哥再婚,繼續留在王家為王長賢養家餬口。
和大哥結婚的那天,年邁的公婆緊緊握著謝玉華的手,默默地哭著:“玉花,謝謝你救了我們家。 ”
從此,謝玉華就用她虛弱的肩膀扛起了王家的重擔。
她每天早起,春耕秋收割,養雞養豬,在農場打零工,伺候公婆,支援弟弟妹妹讀書,一刻也不停歇,養家得越來越好。
她送公婆到晚年,送妹妹出嫁在風景秀麗的地方。
就在她竭盡全力為哥哥娶媳婦的時候,不幸的事情發生了。
弟弟患上了嚴重的肝炎,謝玉華為了給弟弟治病,四處奔波,家裡的積蓄很快就花光了。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公婆去世,她已再婚,烈士家屬的撫卹金被暫停,並且由於各種原因,生活津貼沒有得到評估。
但謝玉華下定決心,再難,就算賣血,也要治好哥哥的病。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哥哥的病終於痊癒了,她幫他娶了乙個兒媳婦。
弟弟哭著說:“你不僅是我的嫂子,還是我的'重生父母'。 ”
結果,她背負了外債,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償還債務。
由於家境貧寒,謝玉華的大兒媳婦拋下年幼的孩子,與大兒子離婚。
大兒子被生活逼迫離家去打工,把小孫女扔給了謝玉華。
命運給了謝雨華很多磨難,但她依舊堅強正直。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她的故事,相關部門按照“特殊事務”原則,為她重新申請了烈士家屬津貼。
王長賢的戰友們想盡可能多地提供資金,但謝玉華總是說“不用”。
她相信,靠自己的努力,總能過得去,不能給大家添麻煩。
當被問及她還想要什麼時,她終於說出了她多年來一直希望的事情:想起王長賢,再見到他。
2014年,時隔30年,謝玉華第一次來到王長賢墓,再次見到昔日情人那張年輕的面孔。
堅強了幾十年的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撲倒在墓碑前,哭哭啼啼。
她似乎想把自己過去30年所遭受的所有委屈都傾訴在愛人面前,這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動不已。
2020年,王長賢的大哥去世,弟弟妹妹和兩個兒子都走上了正軌,謝玉華再也不用擔心了。
按理說,她終於可以停下來喘口氣了。
然而,她心中還是有放不下的擔憂。
2021年8月,謝雨華做出了乙個決定,再次震驚了所有人。
她想在雲南定居,與王長賢共度餘生:他為國犧牲,如果我不陪他,誰來陪他?
每當她想到國王的奉獻,或者重大的節日,她不必走幾千里路,現在她只需要走4公里,就可以坐在愛人的墳墓前和他說話。
即使是疫情也沒有阻止她去。
在她的心目中,只有陪伴在愛人的身邊,才能安寧。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