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是學術界的最高榮譽; 能夠獲得院士的人,一般都是對行業有突出貢獻的人,這些科研成果在國家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我國院士的增選是在理工科領域,文科領域沒有院士榮譽; 這種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適,被認為是不公平的; 據說,文科領域的專家也為國家做出了貢獻,該領域的專家也應該有資格獲得院士的榮譽。
中國社科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陳忠義告訴《第一財經報》記者,他提出了《關於加快評價博雅一流教授(院士)的建議》。
既然是教委會委員,他提出這個建議,應該代表了文科界很多人的心聲,他們都覬覦這個“院士”的榮譽。 一旦你有了院士的頭銜,它將永遠存在。
從眾生平等的觀點來看,陳委員的建議是正確的。 理工科教授可以被評為院士,其他行業也可以,文科領域的專家和教授也有資格被評為院士。 這是從廣義上理解的;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情況並非如此。
根據202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結果,一般有國家三等獎二等獎、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等成果支援,否則就算被提名,也只有露臉的機會。 說白了,沒有優秀的科研成果,就不能當選院士。
在文科行業,國內沒有類似“國家三獎”的評選,有的只是在一些圈子裡評選出來; 這個評選一直很有爭議,很多評選都被質疑為在圈內扛轎的獎勵; 沒有標準可言。
對文科的很多貢獻都是用文字寫成的,很難統一標準。 100人讀完一篇文章後,會有101條意見不一定。 理工科成果具有高度的共識和社會應用前景,而文科成果可能只在圈子裡流傳,對普通人的生活影響不大。
在文學領域,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他的作品在民間分歧很大,被起訴上了法庭。 在作家領域,誰比他更有成就? 爭議的根源是缺乏標準的統一性。
在這方面,陳委員的建議是代表他自己的團體發言; 看著理工科教授的榮譽,我有點貪心; 我也想分一杯羹,所以我出來建議。
按照目前的社會分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文科院士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國家也不會採用。 博雅教育成果爭議太大,無法達成共識; 很多文章都在談論非常重要的經濟學領域有多少專家是有獨立意見的專家。
作者的觀點
陳委員的建議有點危言聳聽。 各行各業在社會生活中都很重要,在他看來,廚師行業是最重要的,做飯的時候沒有人會餓肚子,這個行業應該首先選上院士。
有網友諷刺,說這個建議很好,同意了。 不過,網友們也表示,按照陳委員的建議,各界專家教授也有資格被評為“院士”。
文科專家重要嗎? 非常重要。 特別是,真正的經濟學和歷史專家非常有價值; 但是,這個國家有多少人的成就將影響子孫後代? 所以,文科高手們,不如安心學習,就算沒有院士的榮譽,只要你對社會有貢獻,老百姓就會支援你,愛戴你; 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