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計畫海底撈終於放開了特許經營權。
3月4日,海底撈宣布將實施海底撈餐廳的特許經營模式。 據悉,這是海底撈成立30年來首次開放加盟。
早在幾年前,海底撈也曾堅決表示不會接受加盟方式。
那麼,海底撈這次開營權意味著什麼呢? 在質量控制方面會有保證嗎? 最終會不會因為規模效應而給企業發展帶來困難?
事實上,自海底撈上市以來,擴張一直是其基本戰略。
縱觀海底撈財報,不難發現,海底撈的重大擴張始於2020年,因為2019年的年營收和淨利潤再創新高,所以在2019年財報披露後,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宣布了大規模門店擴張計畫。
然而,張勇低估了疫情的影響,逆勢開店,讓海底撈吃虧。 咄咄逼人的擴張戰略很快讓海底撈陷入了虧損的泥潭。
巨大的業績損失加上**的股價,再加上市場對張勇的個人評價,最終為了緩解**的影響,張勇選擇辭去集團CEO一職,由海底撈的老將楊麗娟接任。
楊麗娟掌舵海底撈後,迅速按下了擴張的暫停鍵,開始全面縮水,在“啄木鳥計畫”的加持下,海底撈終於扭虧為盈。
進入2023年後,由於疫情消散,之前的逆勢擴張讓海底撈嘗到了甜頭。 2月20日,海底撈發布正面盈利預測,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底撈持續經營業務全年收入預計不低於4140億元,增幅不少於333%;與 2022 年的 16 家相比淨利潤4億元(不含特海國際業務),2023年淨利潤不低於4400億元。
至於利潤的增加,海底撈認為,主要是由於營業額的提高和海底撈餐廳運營效率的提高。
據悉,業績不僅遠超疫情前,甚至創下歷史新高。
但令人費解的是,儘管表現“爆炸性”,但市場卻沒有給出一些反饋。 在良好業績的加持下,海底撈2023年的股價仍將為**3475%,進入2024年後,截至3月5日,仍將持續**,範圍為839%。
當然,對於股價來說,一方面是有市場本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公司本身的邏輯發生了變化。 因此,從消費類上市公司的發展路徑來看,持續擴張、規模化是一條必然的道路,畢竟如果公司不能繼續擴張,市場給出的估值就會降低。
這個時候,海底撈開放加盟,也是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 關於質量控制問題,海底撈表示,海底撈的加盟餐廳將接受集團提供的人員培訓、一連鎖體系、管理經驗、食品安全控制、品牌營銷服務、績效考核等中後台服務,確保食品安全和顧客體驗。
不僅如此,海底撈還強調,在選擇加盟商時會採用多項標準,包括對海底撈品牌和價值觀的高度認可、願景規劃、行業經驗、財務基礎等並在所有自營和特許經營餐廳實施統一的經營和質量標準。
目前,海底撈的做法確實沒有問題,但從長遠來看,當餐廳數量達到乙個數量級時,邊際效應是高概率事件,公司將陷入裁員和關店的迴圈。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海底撈這次可能就沒有好運氣了。
康健金融認為,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擴大收入,擴大規模是沒有問題的,但企業要注意增收不增加利潤的局面,規模是一方面,企業的質量控制也是乙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尤其是餐飲企業, 如果一家門店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那麼其他門店也會受到牽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海底撈還是要謹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