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作為雍正皇帝“平反”“洗白”的歷史劇,展現了乙個堅毅勤儉、勤勞、孜孜不倦的“好皇帝”形象,讓很多觀眾朋友對雍正這個清朝歷史上最“神秘”的皇帝有了新的正面認識。 不過,雖然《雍正王朝》中對雍正形象的刻畫大部分時間都是正面正反的,但演繹雍正“黑肚皮”的劇情卻不乏,其中《高福之死》無疑將雍正冷酷無情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高福之死”的整個過程中,雍正似乎只是在事情的最後安排高無勇毒死高福以“清理傳送門”,但事情的真相是,雍正不僅參與了整件事情的每乙個細節,還成功地退出了自己, 最終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同時絲毫沒有牽連到自己,可謂“天衣無縫”。
“高福之死”從他“背叛”雍正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了。 歷史上的雍正有三個典型的性格特徵,即知善、施恩盼、復仇,《雍正王朝》中的雍正也是如此。 高福、李偉、小翠都是揚州城的小花,如果不是雍正,他們能活到現在這個地步就成問題了,對他們來說,雍正給的就是救命之恩。 不僅如此,雍正還安排她們在屋裡當僕人,給了她們生存的基本保障和生活的基礎,無異於一種消遣。 所以,雍正要的就是高福和李偉,他們絕對忠於自己,不能有背叛,哪怕有一點點這樣的舉動,對於眼裡揉不了沙子的雍正來說,結局可想而知。
其實,仔細想想,高福此時犯錯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事業”上,他和李偉同時進了府,但李偉的表現明顯好於他,比他更受重視和信任,心中難免公升起嫉妒。 在“情感”方面,深愛的小翠終於和李偉私下約定了一輩子,心裡已經迷失了,如今自己最愛的人,和他關係最好的哥哥,都離開了這個國家,只剩下他乙個人在屋子裡,一定很孤獨。 高福在“事業”和“情感”上遭受了雙重打擊,他只能靠買酒來麻痺自己,發洩心中的鬱悶,而就在這時,八哥銀溪的管家無意中發現了高福,在銀熙的指使下,為高福提供了財富和美貌, 這無異於將高福心中的“空虛”完全填滿。當然,高福也知道自己是雍正府邸裡的人,也明白雍正和尹熙之間的微妙關係,他只是和八阿哥的管家保持聯絡,收下了他所有的禮物,卻並沒有真正為雍正做任何對不起的事情,這對雍正產生了無法彌補的影響。
不過,這對雍正來說已經是不可饒恕的失誤了,現在沒有人敢保證高福不會背叛雍正,以後也絕對不會出賣他,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後悔一切就來不及了。 於是,高福最後的淒涼結局變得不可改變。
高福之死的全過程“,雍正把自己”藏“了起來。 雍正知道高福與八阿哥府管家的親密關係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在“九子奪位繼承”這樣緊張激烈的政治氣氛下,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家裡沒有別人的“眼線”,哪怕是以“籬笆”著稱的雍正府,雍正本人也不敢掉以輕心,高福已經出門很多次了, 回來晚了又沒回來,雍正不可能不知道,只是雍正沒有發出聲音。而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高福沒有犯什麼實質性的錯誤,影響不大; 第二,雍正也想趁此機會,看看尹正有什麼計畫和安排; 三是雍正不想自己揭穿這件事情,他需要有人“代替”他成為這個“惡人”。 這個“惡人”就是十三哥哥銀翔。
此時的銀翔已經掌管著刑部,手裡有不少探子和暗哨,在發現高福的異常後,就把這個訊息告訴了雍正和吳思道。 得知這個訊息後,雍正的表情既驚訝又憤怒,他這麼做就是為了吳思道。 雖然吳思道在永正府的地位明顯高於高福,但他們還是有幾分“同情”和“送人下籬笆”的感覺,所以還是希望盡力保護高福。 同時,更重要的是,吳思道一直鼓吹雍正主動參與“九子奪嗣”爭奪皇位的過程,雍正最終獲勝的前提只有乙個,那就是扳倒太子銀仁,讓他再次被廢黜。 於是,吳思道的腦海中形成了乙個策略,高福也得到了“功罪贖罪”的機會,當然,這也是雍正想看到的,因為他想讓吳思道成為第二個“惡人”。
吳思道深情知高福,感人心動,是風度與權力的結合,徹底破了本來就嚇壞的高福的心理防線,高福也同意執行吳思道的安排。 就這樣,高福偷走了太子銀仁寫給任伯安的手寫信,交給了八阿哥銀仁的管家,銀仁拿到這件足以打倒銀仁的物品後,就安排十四阿哥銀仁向康熙匯報。 康熙看到這封信,瞬間明白了,京城現在的動盪局勢,以及“百官記”引發的心理危機,都是源於胤人,而胤人也知道此事暴露了,於是決定與康熙破網。 但終究是康熙“本事”,殷仁的叛亂計畫徹底破滅,又被康熙廢黜,徹底退出了“九子奪嗣”的過程。 可以說,事情幾乎是按照吳思道的“劇本”一步步展開的,而被高福“偷走”的殷仁親王的手寫信,無疑是整件事情的重要導火索。
不過,有乙個避不容緩的疑問,高福怎麼會這麼輕易就得到這麼重要的物品? 答案只有乙個,那就是雍正的無知。 這封信太重要了,不可能在吳思道的位置上,必須由雍正自己保管,如果他不想讓人得到它,他自然會把它藏在乙個別人都查不到的地方。 而現在,高福能夠輕而易舉地得到這封信,一定是雍正給了極大的“方便”,目的就是讓這封信在看似極其偶然的情況下交給胤仁,然後胤胤的手,讓胤仁太子遭殃。同時,康熙得到了“八爺黨”重要成員十四大哥銀玉的來信,自然而然地將自己所有的怨恨和不滿都發洩到了銀玉等人身上,並不認為雍正會牽扯其中,這也讓雍正繼續在康熙心中保持著良好的印象。 可以說,雍正此舉可謂“坐山看虎鬥”,具有“一石二鳥”的效果,不僅推翻了太子銀仁,而且加深了康熙與銀熙等人的矛盾,從而收穫了巨大的成功。
高福之死“,雍正一邊”殺人毀口“,一邊也在給吳思道敲響警鐘。當所有目標都達到後,雍正開始對高福採取行動,在他的安排和指示下,高無庸毒死了高福。 可憐的高甫直到死前都沒想到這一切都是雍正的“陰謀”,他很無奈地喊著“我要見吳先生”,既是求救又是指責,他不相信吳思道不會保護他,也不願意相信吳思道在騙他,這也可見雍正“隱藏”的深度, 因為從頭到尾都沒有直接和高福溝通,自然不會讓高福想到自己,而只是讓高福覺得,這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必然會受到懲罰。
其實,“高福必須死”是雍正的決定。 一方面,高福已經不能絕對信任了,雍正必須“殺人殺人”。 這件事情的牽邊太廣了,直接導致了又被尹仁親王廢黜,如果康熙真的知道和雍正有關,雍正是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那麼後果將是難以想象的,雍正之前的一切努力也將付諸東流,所以雍正會徹底壓制這件事情, 更不用說了,更不用說牽連自己了。而高福作為其中的關鍵人物,之前已經“背叛”了雍正的行為和行動,而且他也和尹熙的管家建立了聯絡,而尹旭也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所以留住高福就留下了乙個不安的因素,高福必須死。
另一方面,雍正也做了給吳思道看。 作為雍正最重要的幕僚,吳思道親自策劃和參與了許多事情,享受著雍正極高的禮遇。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吳思道知道的太多了,才讓永正更加害怕。 於是雍正堅持以“翻臉不讓人”的方式處死高福,這無疑是在向吳思道傳達兩個極其重要的資訊:一是讓吳思道了解自己的處境,保持對雍正的忠誠,不背叛雍正; 其次,他也想讓吳思道知道,吳思道只是他的手下,他不能為所欲為,也不能真正保護任何人,一切都只能由雍正自己決定。
對於雍正來說,他之所以處死高福,是因為高福背叛了他,而雍政有足夠的理由和依據,這是絕對有道理的。 所以,在別人眼裡,他這樣做是有道理的,連高福都無法反駁和反抗,讓他沒有承受絲毫的指責和罵名,可以說是他整個人都挺著腦子退了出去。
回顧“高福之死”的整個事件,雍正早已注意到高福的怪異模樣,卻保持沉默,等到十三阿哥銀香捅破這層窗紙,把事情端上桌來; 之後,他利用吳思道當面教訓高福,開啟方便之門,默許吳思道和高福的一切行動,以此將“反陰謀計謀”的效果發揮到極致,達到“刀殺人”的目的; 最終,在一切塵埃落定後,他以“背叛”自己的名義處決了高福,做到了“殺人毀口”,不僅救了自己,也震驚了吳思道。 可以說,雍正在整個事情中把自己“隱藏”得很好,所有的流程環節都是他設計的,但他並沒有參與其中,而是暗中監視著發生的一切,這也顯示了雍正“黑肚皮”的本質。 所以,在這之後,吳思道會告訴十三阿哥銀翔,他擔心已經登上皇位的雍正會處死那些為他做秘密事情的人,他也要去“半隱”,最後拼命想要“完全隱匿”。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雍正的“黑肚子”,就連吳思道都感到了深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