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以列寧為首的蘇聯廢除了沙皇時期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蘇聯在處理中俄中東鐵路問題時,認為日本可能入侵中國東北,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而且由於東北被軍閥控制,所以當時沒有把中東公路交給中國。
眾所周知,馮軍閥首領張作霖是反蘇先鋒,他把中東鐵路當成所謂“**”宣傳的大本營,所以一直夢想著收復中東公路,但缺乏條件和機會。
張學良主持東北工作後,1929年中東路有盈餘,蘇區局長主張用它來擴大,而中國局長陸榮煥則主張按股分紅。
蔣介石為了獲得美國的援助,在北平拜訪了張學良,敦促他從蘇聯手中奪回中東公路,以討好美國人。 與此同時,日本人一直主張中蘇開戰,希望從中獲利。
6月,呂榮煥、東省特別行政長官張景輝等人慫恿張學良出兵強行收復中東路。 張學良認為,這是恢復國家主權的“光榮”機遇,也是老一輩人想做卻沒能做到的事情,於是毅然放棄了1924年東北與蘇聯簽訂的《風俄協定》,隨後驅逐了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梅利尼科夫, 東鐵副董事長齊爾根、東鐵局局長穆沙諾夫,最後命令中東路總監陸榮環接管中東路。
於是,中蘇戰爭爆發了。
當張學良試圖收回中東路時,他的高階助手們卻有不同的看法。 小莊派認為蘇聯不會出兵,所以主張用武力接兵。 不過,以張作祥為首的一些族長卻採取了謹慎的態度,認為他們應該盡其所能,不能魯莽行事。
當張學良向他們請教時,張作祥說,收復中東路雖然是一件好事,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用軍隊來接收,肯定會導致戰爭,他認為即使整個國家都打不過蘇聯,僅靠東北軍打蘇聯可行嗎?
他還提到要防止日本人趁機搗亂,所以建議張學良慎重考慮一下。 張學良雖然覺得張作祥把困難考慮得太多了,但還是委託兒子張庭舒回吉林勸說張作祥。
張廷書告訴張作祥,根據各種情報,蘇聯絕不會在遠東打仗,所以收復中東路會非常成功。 見張學良的決心已經下定決心,張作祥也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
7月,張學良任命王樹昌為第一軍司令員,率領第四步兵旅、第十二旅、第十九旅、第一臨時騎兵師、第二炮兵團,胡玉坤任第二軍軍長,率領第五步兵旅、第十四旅、第三十四旅, 和第三旅,以及第五炮兵團和第一工兵營,到中東公路沿線的各個要塞,並命令海軍的河防艦隊進入三江口地區進行準備。
張作祥還命令丁超、李桂林、李度等人配合,進入吉軍控制的哈爾濱長線和哈爾濱穗線加強防禦。 這表明中間道路事件已經公升級為中蘇戰爭。
東北軍占領中東公路後,蘇聯遠東紅軍越過中蘇邊境進攻。 戰鬥開始後,東北軍中一些人認為蘇聯缺糧,人民飢寒交迫,國際地位孤立,部隊可能沒有足夠的戰鬥力。
蘇軍出其不意地占領東北戰場,利用空軍以大量步兵炮兵發動猛烈進攻,導致東北軍接連敗,士氣低落。 察覺到前線局勢緊張,東鐵總監陸榮環向張作祥請求增援,張令丁超率部前往牡丹江地區。
10月12日,蘇軍突破三江口防線後,繼續向西推進,在桐江與東北軍激戰,即所謂的“桐江戰役”。 在這場戰鬥中,蘇軍佔據了絕對優勢,東北軍江方艦隊的江湘號在擊中蘇軍旗艦後自行沉沒,隨後李傑、江平、江安、江台四艘戰艦也相繼被蘇軍艦艇擊沉。
經過一連串的戰鬥,通江已被蘇軍占領,東北軍形勢十分嚴峻,旅長韓光帝和旅副旅長魏長林也在戰鬥中陣亡。 到11月中旬,福錦、密山、滿洲里等地也相繼失守。
這時,張作祥得知前線戰局後,毅然勸張學良選擇和平解決問題。 徵得張學良同意後,張作祥派吉林外交專員蔡雲生到博裡與蘇方談判。
早在中蘇戰爭初期,蘇聯駐哈薩克總領事梅利尼科夫就提出與張作祥會面,商討中東道路的解決辦法。 於是,張作祥和梅利尼科夫在長春的火車上相遇了。
日本人得知訊息後,試圖登上火車阻撓,但張作祥果斷下令鎖上車門。
由於張作祥和梅利尼科夫就和平解決兩國爭端進行了深入討論,12月初,蔡雲生前往博裡後,與蘇方代表西梅諾夫斯基成功簽訂了《博裡協議》,從而和平解決了中東路上的爭端。
然而,蔣介石拒絕簽署合同,並派莫迪輝前去談判。 蘇方要求在莫德輝走之前,對哈爾濱新區教育局局長張國友進行處罰。
張作祥勸張學良接受這個請求,於是莫德輝得以前往莫斯科與加拉漢談判,中東路事件得到圓滿解決。 可以說,中東路事件最終和平解決,張作祥發揮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