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他指揮東軍赴福建作戰,對手包括陸興邦等地方軍隊和淞湖抗戰中崛起的第78師。
東軍攻占全上後,中革軍委命令他們前往連城,但***發現東軍處於從後方進攻的位置,難以攻克連城。 他提出了乙個計畫,先攻打彭口,動員連城守軍協援,再在運動中殲滅他們。
雖然他的提議最初遭到反對,但最終還是被批准了。
實踐證明,所提出的方案非常科學,有力地促進了東軍的成功。 他們成功地占領了彭口,並摧毀了敵人第78師的兩個團。
於是,師長歐守年只好將連城的部隊撤到城裡,請求十九路軍的支援。 十九路軍司令部擔心全師全軍覆沒,急命放棄連城,撤退到永安。
敵軍調出城後,東軍在古田遭遇歐壽年師,經過一番激戰,敵軍陷入混亂,逃跑。 東軍緊追不捨,到了小濤,成功殲滅了敵軍乙個軍團。
殘餘敵軍逃往永安,歐守年師慘敗。 這場戰鬥對第十九路軍來說是乙個沉重的打擊,其領導層感到震驚。
正確的作戰方針和出色的指揮技巧,使東軍在這場戰役中取得了勝利。 1933年8月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發電報,表彰東軍全體指揮員和戰士。
**奉命率領東軍北上,先後攻克順昌的陽口和延平的夏陽,切斷順昌與延平的聯絡,包圍了建格爾。 被困的敵人向福州的十九路軍求援,十九路軍總司令蔡廷凱親自率領部隊沿閩江兩岸增援延平。
然而,在前往增援的途中,他們遇到了東軍,結果,戰鬥力最強的團366團被徹底殲滅。 在談判過程中,許明紅和陳功培受到了***的接待。
不久,十九路軍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委員、工農紅軍全權代表潘漢年簽訂了協議。
蔡廷凱和十九路軍其他領導人簽訂協議後,覺得以後再也不用擔心了,於是聯合一些反對蔣介石的勢力,於1933年11月22日發動了“福建事變”。
蔣介石對此大發雷霆,譴責蔣光乃和蔡廷凱,並發誓要俘虜他們並摧毀他們的軍隊。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立即調集部隊,從進攻蘇區根據地的部隊調來10萬兵力,穿過蘇區邊區調兵入福建,企圖鎮壓福建人民革命。
然而,蔣介石的這次調動,為紅軍提供了攔截和殲滅國民黨軍隊的絕佳機會。 但。
某些領導人過於激進的思想,使他們忽視了“福建事變”的積極意義,拒絕支援紅軍支援十九路軍,沒有抓住蔣介石對蘇區的防禦,反而加大了對蘇區的“圍剿”壓力。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建立統一戰線的重要性。 他認為,“福建事變”是國民黨內部矛盾的表現,是抗日派和親日派鬥爭的延續,因此堅決主張支援福建人民。
他還意識到,如果他不支援福建人民,蘇聯根據地的乙個翼將失去支援,反日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治橋梁將被拆除。
因此
面對敵人第五次“圍剿”的嚴峻形勢,他向**提出了重要建議。
這個具有戰略眼光的主張是完全正確的,與***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的主張是一致的。
令人遺憾的是,這一重要建議被錯誤的“左派”領導人拒絕了。 現在回首這段歷史,我們不僅能感嘆歷史的曲折,更重要的是,這次經歷讓我們體會到世界的智慧和戰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