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今天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留下了不少口語、後記和各種成語。
然而,如今,隨著時間的流逝,別說成語背後的故事了,很多人甚至會對成語的原意感到困惑和誤會,這應該不是由我來決定的,但是我想偶爾了解一下成語背後的故事,成語本身的意義,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典故中的中國史(春秋篇)》出自《典故》。左傳從《史記》等8本古籍中精選春秋時期的63個經典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的非凡策略和智慧,講述了成語和俗語背後的故事。
比如在《春秋時期宗衡家族的始祖》一文中,自貢的舉動不禁感嘆,這真是“不人道”!
當時齊國要攻打魯國。
齊國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實力很強,但魯國呢? 只是乙個小國,實力並不好,當齊國要攻打陸國的訊息傳出時,可想而知陸國在人心中是多麼的慌亂。
這個時候,孔子這個土生土長的魯國人儒家聖人,肯定是擔心的,畢竟魯國是他的祖國,如果齊國攻打魯國,那麼魯國就沒有勝算了。
於是,孔子派自貢去阻止這一切。
自貢是怎麼做到的?
他先找齊國,然後是吳國,越國,最後是晉國,在幾個國家之間遊說,讓吳國派兵到齊國,越國派兵到吳國,晉國派兵到越國, 最後做了“寸廬,亂七八糟,破碎,強勢霸道,十年來,五國變了。 ”
這也是成語“生死”的由來。
看完整個故事,不得不被子貢打動了,他的一系列做法不禁讓人驚嘆不已,同時,這個故事真的記住了這個成語,記住了子貢的驚人智慧。
而《典故中的中國史》絕不只是乙個故事,既然書名有“典故”二字,自然就少不了“典故”了。
在談論這個成語或詞時,“典故中的中國歷史”也少不了解釋這個成語或詞的含義。
例如:春秋筆法一詞。
《典故中的中國史》中有這個詞說:“'春秋時期'用的語言極為簡潔,但幾乎每乙個字句都隱含著讚美和不贊同,這就是後人所說的'惟言大一'和'皮日揚秋'。 ”
簡單的一句話就解釋了“春秋筆法”的含義,簡單易懂。
最有意思的是,書中還說:“孔子的罵人能力,體現在歷史書《春秋》中。 ”
看來,《典故中的中國史》的作者吳宗義也頗有幽默感。
順便說一句,在每個故事的結尾,都有一部分對中國經典的欣賞。
選取《典故中的中國史》或《史記》或《論語》《左傳》等8部經典原文進行解釋。
中國經典的原文使人們更加意識到故事的發展或影響以及這個人的偉大之處,也使讀者從原文中更深入地理解成語的含義。
成語、故事、經典原文,《典故中的中國歷史》相輔相成,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典故背後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