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和蘇聯在70年代開戰,我們獲勝的機會有多大? 結局超乎你的想象

Mondo 社會 更新 2024-03-05

如果那一年中國和蘇聯開戰,我們獲勝的機會有多大? 這是上世紀70年代很多人曾經思考過的問題。

當時,中蘇關係跌至冰點,為此,對方毫不猶豫地在兩國邊境部署了數百萬軍隊,其坦克和裝甲部隊的數量足以滲透整個歐亞大陸,甚至連美國都害怕。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提出過乙個戰術,就算我**不如蘇方強,但我們還是有機會取勝的,讓大家驚嘆不已!

那麼,這是什麼策略呢? 當中國和蘇聯開戰時,我們獲勝的機會有多大?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了解當時中蘇為什麼會開戰。

1960年,蘇聯撤回了在中國工作的蘇聯專家,然後迫使我國提前償還債務。 經過15天的反覆激戰,我國終於殺傷敵軍152人,取得了勝利。

至此,雙方矛盾激化到了極點。

蘇聯隨後在北方集結了一百萬軍隊。 僅在我國西北部,就有多達25個師的蘇軍。

在遠東,蘇聯部署了更多的部隊,一眼望去都是擁擠的蘇聯軍隊。

據史料記載,蘇聯在這裡有130萬軍隊,6萬輛主戰坦克和7萬多輛裝甲車,還有無數的後勤運輸車輛。

這還不是全部,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強國,蘇聯還在這裡部署了1200架戰機和200枚飛彈,並以“應對威脅”為藉口,指示其部隊強行進入邊境。

而時任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等強硬派甚至強烈主張對我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要知道,蘇軍在遠東部署了中程彈道飛彈,附近還有當量幾百萬噸的核彈,隨時可能率先發動核打擊。

可以說,上世紀70年代,中蘇正處於大戰的邊緣,隨時可能影響到全身。

面對如此強大的蘇軍陣容,我們還有獲勝的機會嗎?

事實上,真實情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旦發生戰爭,我們很可能會抵抗蘇聯,將其拖入戰爭的泥潭,直到它被徹底粉碎!

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第乙個原因是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

眾所周知,中國的現代化起步較晚,發展經常受到阻礙甚至中斷,軍事實力一直比較薄弱。

但是,我們第一隊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甚至經歷過自衛和反擊印度戰爭。

同時,在70年代,我們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 面對來自北方的突然增加的壓力,偉人將軍隊人數增加了5個軍隊,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36個軍隊,超過110萬人。

如果算上編外民兵及其幹部等軍事人員,我國的軍事力量將達到可怕的630萬! 這是什麼概念? 當時,“地表最強軍”的蘇軍兵力不足400萬!

除了抗美援朝戰爭之外,1964年我國舉行的全軍大賽也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1964年,中國在全軍貫徹郭興福的教法,開展群眾性練兵活動,一下子掀起了全國武術比賽的熱潮。 在這股熱潮中,湧現出不少“單兵之王”。

比如,在偉人參觀的濟南軍區比賽中,乙個名叫宋世哲的士兵只用肉眼瞄準,在40秒內連開了40發子彈,槍擊中了150公尺外的40個鋼靶!

要知道,他還在這40秒裡換了三次彈匣,真的做到了一秒一彈,一彈一敵!

另一名名叫王巧生的士兵也不甘落後,只用乙隻胳膊裝彈射擊,5發子彈全部命中。 而且他也換了手,左右開弓,10發全部命中!

可以說,就個人實力而言,我軍絕對不遜色於蘇軍,甚至超過了蘇軍。

不僅如此,70年代解放軍的第一件裝備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公升。

此時,我軍使用的**不再是被詬病的“萬國製造”,而是我國一人製造的五六個槍繫。 結構簡單但不簡單的63式火箭發射器,也非常強大。

而此前非常薄弱的空軍裝備也得到了很大的改進,由於其優異的效能,出口到許多國家的殲-7系列戰機已經安裝在空軍中。

可以說,就常規**而言,解放軍雖然不如蘇軍,但絕對實力肯定不弱。

在核武器方面,我國並非沒有戰爭的力量。

1964年和1967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試驗成功,從此日本再也不用擔心其他國家的核威脅了。

當然,就遠端核武器運載能力而言,中國雖然不如蘇聯,但絕對足以保衛國家。

因此,我國在士兵,常規力量和核力量的質量方面並不弱,有機會抵抗蘇聯軍隊的進攻。 一旦蘇軍被拖入人民戰爭的茫茫大海,我國勝利的幾率就會逐年上公升。

其次,中國的第二大優勢是擁有強大的戰術戰略。

早在1965年初,**就敏銳地意識到中蘇之間可能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創造性地提出了“備戰備災、報民”的總方針。

在這一戰略方針的指導下,我國各部門在制定發展建設計畫時,始終考慮到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並一直在為戰爭作長期準備。

與此同時,各地也在做準備,除了組織群眾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外,還在囤積剩餘物資作為軍糧,以備日後戰爭爆發。

到60年代末,這種一流戰略思想進一步發展為著名的“深坑、積糧、不求霸”的九字方針,為“早打、大打、核戰”做準備。

其中,深挖是指在各地,特別是在戰略要地,建造大量的地下防空工事,以防止蘇軍的進攻。 不難理解,囤積糧食,就是囤積糧食儲備,為戰爭做準備。 不求霸,就是不搞霸權,追求國際卓越。

其實這個策略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當時幾乎全民都是軍人,全民都在備戰的時候,蘇聯沒有發動戰爭的勇氣,即使戰爭爆發了,也沒有打贏的信心。

中國是乙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如果蘇聯發動戰爭,那麼中國可以依靠其數量優勢和地理“大縱深”,實施抗日戰爭中“以空換時”的戰術,徹底拖垮蘇聯。

特別是,我國當時已經下達了戰備命令,並開始應對蘇聯可能發動的戰略突然襲擊。 在一場有準備的反入侵戰爭中,我們的國家從未輸過。

不僅如此,**還提出了乙個戰術,也正是因為如此,蘇聯才沒有在可能的中蘇戰爭中獲勝,這就是著名的“換屋戰術”。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以來,解放軍贏得了“輕步兵之王”的美譽。我軍的長途突襲和繞道,嚇壞了世界第一的美軍。

如果中蘇之間爆發戰爭,解放軍和整個民兵自然可以再進行一次遠距離攻擊,直接進入蘇聯腹地! 同時,我國將投下所有核彈,為解放軍開闢道路。

這樣一來,蘇聯軍隊要麼回國保衛家園,我國自然不受侵害,要麼繼續進攻我國,我國領土上沒有軍隊和平民,他們就無法堅持太久。

所以,以偉人的戰略戰術,就算真的有戰爭,我們也不一定會輸。

我國的第三個主要優勢是擁有強大的國際支援。

上世紀70年代,在冷戰高潮之際,美國和蘇聯為了坐上霸權寶座,吸引了世界其他國家加入他們的陣營。

當中蘇關係跌至冰點時,美國立即向我國伸出橄欖枝,希望藉此制衡蘇聯。 因此,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中國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幫助。

而且,1969年10月初,美國還利用英國之口,向中國公布了蘇聯準備核打擊的地點名單,並公開承諾一旦中蘇戰爭爆發,絕不會坐視不管。

一石激起千浪,美國宣布的訊息在世界引起軒然。 偉人聽到訊息後,立即動員全民準備核戰爭,許多民營企業轉向軍工生產,大批工廠以“山、散、洞”的理念向山區和西南後方遷移。

當其他國家聽說此事時,他們改變了以前對我國的看法,轉而支援我國,蘇聯在國際社會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勃列日涅夫得到美國的肯定答覆後,更是氣得大罵他們,認為美國“背叛”了他們。

也許美國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很可能不會正式出兵,但冷戰霸權的蘇聯不敢賭,也負擔不起。 而我們國家真的在為一場大戰做準備,蘇聯已經不可能發動突然襲擊了。

一旦中蘇戰爭爆發,蘇聯就已經承受著來自我國的相當大的壓力,如果加上美國,他們就更不可能贏了。

而且不僅是美國,當時我國在第三世界也有一些好朋友,比如巴基斯坦、阿爾巴尼亞、柬埔寨等國家,他們團結一致,在國際社會中也是一股相當大的力量。

以巴基斯坦為例,當時印巴之間衝突不斷,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都在支援印度,但正是我們國家挺身而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這樣一來,中國在第三世界發展了一大批值得信賴的朋友,相信這種幫助一定會得到回報,他們很有可能在中蘇戰爭中幫助我國。

因此,面對國際上的指責,如果蘇聯仍然願意承受這樣的壓力,但即使發動戰爭,支援率低的蘇聯也不會有太大的獲勝機會。

而且,我國還有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這兩大以弱打敗強者的先例,就算戰爭爆發,我們也未必輸!

相關問題答案

    我們在 70 年代的兄弟國家阿爾巴尼亞!談談那裡的習俗

    在當今的多元文化時代,我最近開始關注阿爾巴尼亞人的生活狀況。剛從那裡回來,我的心中充滿了對這個古老國家的深切思念。這不僅僅是一種旅行體驗,它更像是一種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是阿爾巴尼亞生活方式的生動寫照。.漫步在大街小巷,感受人情味。走在阿爾巴尼亞的街道上,我發現它充滿了人情味。無論是在繁忙的市場還是...

    70年代的懷舊新年照片

    時光荏苒,時光荏苒,回顧年代的中國,我們不禁想起那些美好的時光新年畫作品。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畫家創造性新年畫以其獨特的風格和主題,將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回顧一下那些懷舊的年代新年畫讓我們開始吧!年出版,年復一年的收穫 新年畫是的陳華敏工程。圖中,湖面上的一艘小船從蓮花深...

    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個時候,人們是如何度過夜晚的?

    那時候,人們有理想,談奉獻,不怕吃苦,不怕累,努力工作,活得幸福!當時的口號是 挖深坑,積糧,不稱霸!火熱的時代。雖然吃了很多苦,但回想起來,我還是滿心歡喜!那時候人幫人,空氣環境好,傍晚鄉下菸起,現在想起來,在世上叫烟花。小時候,沒有網際網絡,沒有手機,只有一台寸的黑白電視,晚上沒有電,我聽父親講...

    我們來談談70年代我們生產團隊的飼養員

    年代,我們製作團隊裡有乙個人,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 三霸大師 他不僅是我們生產團隊的飼養員,也是我們心中的英雄。今天,就帶你一起回憶一下三位八爺的故事,看看乙個普通的飼養員,是如何在那個特殊時代的背景下,成為一代人心中不朽的記憶。三巴葉的真名是,但大家習慣叫他 葉 這個名字背後有乙個有趣的故事。據說,...

    70年代的真相

    如今,上世紀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已經步入人生中年,有的甚至成為了家族的長輩。社會在高速發展,科技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後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說到後,今天的孩子可能很難想象,在沒有手機和網際網絡的時代,這一代人是如何度過童年的。然而,後一代的娛樂生活,卻遠遠超出了當下的假設。小時候,男孩們最喜歡的遊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