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汽車圈爆出兩則重大訊息,先是梅赫西迪-賓士宣布放棄2030年全電動化計畫,隨後蘋果也宣布終止計畫了十年的泰坦計畫。 再往前追溯,福特和奧迪也擱置了他們既定的電氣化戰略。
歐美汽車圈近期的舉動,不亞於對其新能源程序的突然剎車,背後也傳遞出乙個資訊,那就是電動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那麼,歐美汽車巨頭為何要推遲電動化呢? 這將對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產生什麼影響?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歐美車企按下了新能源轉型的暫停鍵。
蘋果的電動汽車研發專案可以追溯到 2014 年,當時蘋果雄心勃勃地想要製造一款 5 級的全自動駕駛汽車,為此,蘋果組織了 5,000 名員工專門從事該專案。 沒想到十年後,這輛車終於被廢棄了。
2024年2月22日,梅赫西迪賓士宣布將繼續生產和改進新的汽油車型。 據悉,該品牌計畫到2027年推出新的燃油車型陣容,使其內燃機能夠強勁到2030年。
由於押注內燃機將不可避免地推遲其電動化目標,梅赫西迪-賓士預計,到2030年,包括混合動力車在內的電動車型銷量將佔其總銷量的50%。 相比之下,梅赫西迪賓士在2021年宣布全面電動化目標時,計畫到2025年將電動汽車佔銷量的比例提高到50%。 前後對比顯示,梅赫西迪賓士的電動化目標不僅推遲了5年,甚至50%的電力含量都被混合動力車型稀釋了。
無獨有偶,除了賓士之外,多家歐美車企也紛紛推遲了電動化程序。 2023年7月,福特宣布將推遲其EV生產目標,此前設定的目標是到2024年每年生產20萬輛以上的EV,但這一數字已大幅減少至60萬輛,僅為原有水平的30%。 2023年12月13日,奧迪新任CEO表示,未來不會最大化電動汽車產量,將推廣汽油動力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和電動車型。 積架路虎去年也宣布,將延長純電動車型的開發周期,加快生產更多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現實是瘦弱的。
綜上所述,歐美車企推遲電動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至於原因,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兩點:
首先,我真的沒有賺到錢。 毋庸置疑,蘋果前後都砸了10億美元,花了10年時間才完成竹籃。 福特在2023年小發橫財,全年營收1762億美元,同比增長11%,淨利潤43.2%。3億元,而其電動汽車業務虧損47億元,略高於此前預測的(45億元)。 梅赫西迪-賓士沒有公布其電動汽車業務的營收,但從2023年的銷售資料來看,該品牌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僅為24萬輛,僅佔梅赫西迪-賓士乘用車總銷量的10%左右,很有可能不會賺錢。
二是後續投資過大,不確定性大。 比如,如果梅赫西迪-賓士按照之前的計畫推進轉型程序,不僅需要投入天文數字的資金,還需要面對原材料波動、技術公升級和市場認可的不確定性。 很多問題就像擺在歐美車企面前的大山,暫停轉型程序只能是無奈的選擇。
是機會還是陷阱?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出兩個極端,一方面以歐美為代表的車企暫停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另一方面,國內車企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這種情況讓很多中國人感到不安,新能源汽車只是國產車企的自尊心嗎?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新能源汽車對國內外車企意味著什麼! 我個人認為,對於福特、賓士這樣的車企來說,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他們的雞肋骨,這或許有些誇張,但確實如此。 仔細觀察福特和梅赫西迪-賓士的新能源車型,就會發現它們的降價是可怕的,梅赫西迪-賓士EQE和EQC等產品降價超過20萬元,這與它們的品牌定位背道而馳。電動車在這裡沒有賺到錢,還要動搖燃油車的基本板,失去老婆和士兵,與其這樣,不如暫停改造過程,先穩住基礎板。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是改變國內車企生活的神器。 從乘客協會公布的資料來看,1月24日,中國自主品牌的國內零售份額已達551%,批發市場占有率高達60%5%,均創下歷史新高。 幾年前還被德日踩在腳下,如今卻乘風破浪,中國自主品牌能夠快速成長,電動化自然少不了。 其次,新能源市場的快速擴張也刺激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新材料、晶元、充電設施等,從中挑選出巨大的市場。 此外,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形成了相當完整的產業鏈,具有其他汽車的競爭力。
車叔總結道。 總的來說,以歐美為代表的國外車企推遲電動化程序是多種因素的最終結果,在這場市場變化中,中國車企的機遇大於挑戰,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堅持電動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