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金門“二·一四惡性撞船事件”,大陸與台灣已舉行15次閉門秘密討論,但仍未見結果。
雙方爭議的焦點在於,台方認為下津海域存在法律上的“禁限海域”或“禁限線”,涉事漁船闖入該海域後應停車檢查,但其拒絕檢查是造成悲劇的根源。
大陸自然不同意這套說法,也不認為廈津海域存在雙方確定的“禁界和限制水域”或“禁界線”。
談判陷入僵局,台灣採取異常強硬的態度,拒絕道歉,拒絕否認存在“禁水或限水”或“禁水限制水”,拒絕交換遇難者遺體。
已打撈上岸的大陸漁船**)。
惡性碰撞久未解決,形勢越來越不利
這一事件處理進展緩慢,對台灣方面產生了不利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眾的不滿意逐漸增加,事件本身也變得更加複雜,使臺灣當局越來越處於被動的狀態。
大陸的態度很明確,就是要求台灣當局妥善處理這類事件,解釋真相、道歉、賠償都是必要的前提。 只有通過這些基本步驟,才能為解決這一事件奠定基礎,同時滿足受影響人口的期望和需求。
通過這次事件,也要讓兩岸人民認識到,廈門、金門兩岸海域並不存在雙方相互承認的“禁界線”和“禁界線”。 但現在,由於台灣的暴力執法和不合作的態度,兩岸的默契被打破,該地區的管理陷入混亂。
為了逃避責任,許多部門在相關報道中不承認“撞船”的事實,還刪除了“撞船”一詞,引發了反對派陣營的強烈批評。
關碧玲向台灣當局立法機關報告)。
根據台灣“海事委員會”提交的報告,涉事大陸漁船為“三無”船(無船名、無船證、未在船籍港登記),拒絕停車檢查,並採取危險措施避險,導致船舶傾覆
對此,“國際奧委會主席”關碧玲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這個名字是名詞定位,違背事實“,是對”行政權“和”立法權“的不尊重,是藐視輿論的。
時至今日,台灣仍未能就此事的定性達成共識,更不用說與大陸協商了。
歸根結底,台灣對此事的態度是受美國影響的
據台灣媒體報道,美國正準備向金門島派遣乙個由美國陸軍特種旅組成的軍事顧問團,目標是向金門島派遣部分“101兩棲偵察營和空降特勤連”。
這意味著美國對台灣的支援正在從更隱蔽和間接的形式轉向更直接和具體的軍事援助。
此外,美軍還向台軍提供了8萬套防彈衣。 雖然是二手的,但其高水平的防護能力足以提高台軍的實戰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象徵著美國對台的軍事支援進入了乙個新階段。
換句話說,美國透過實際行動,為臺灣提供了更多的保護,也向地區內遠遠超過了政治承諾和口頭支援。
這種變化也反映在對金門島周邊局勢的處理上。 美國的態度和行動對臺灣的立場產生了深遠影響,臺灣在這次事件中的堅定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加大了軍事和政治支援。
從戰略角度看,美國的這一舉動,意味著其在台海問題上的態度越來越清晰,標誌著美國從傳統的“戰略模糊”向“戰略清晰”的轉變。 美國希望藉此事件“試水”大陸,考驗大陸“武力統一”的決心。
現在看來,大陸方面並不著急,台灣要是想談,就繼續談下去,還有時間等。 但是,在金門方向,大陸海警已經實現了定期巡邏,掌握了金門附近海域的執法權,相當於完全控制了這片海域。 如果台灣以後想談“禁限水”,恐怕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