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通貨緊縮的背景下,有些人開始重複同樣的老調:中國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嗎?
一些人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與日本相似,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在短時間內實現了驚人的增長。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似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同樣的結局:大規模的過度投資和資本錯配最終將導致經濟調整的困難時刻。 因此,中國需要保持警惕。
這種觀點表明,中國可能正面臨與日本類似的衰退,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滑三年多之後。 然而,這一斷言早在2010年就已經提出,當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只有今天的一半,住宅房地產投資仍在以每年三倍的速度增長。
顯然,一些分析師傾向於妄下結論,但現實遠比他們複雜得多。
日本曾經是全球增長的典範,但不幸的是,它陷入了長期的停滯。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洲四小龍——南韓、台灣、香港和新加坡——不僅在人均GDP方面超過了日本,而且表現出了非凡的經濟韌性和適應能力。
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南韓轉型為財閥主導的經濟體,並成功登上了經濟的頂峰。 台灣省通過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整合鞏固了其經濟實力,並在半導體行業處於領先地位。 雖然香港近年在房屋投資方面表現不佳,但其作為**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仍然穩固。 新加坡擁有高效的經濟模式,人均GDP(PPP)是日本的26次。
儘管亞洲四小龍也面臨著出生率下降的挑戰,但這並沒有阻止它們在經濟上超越日本。 人口老齡化依然存在,但他們的活力和創新為持續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中國的情況更為複雜。 雖然它的出生率一度高於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但學生人數的增加和冠狀病毒大流行導致出生率下降。 中國20歲以下人口佔233%,65歲及以上佔146%,低於發達國家,顯示出人口優勢。 然而,不應低估今後的挑戰。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與日本的逐漸衰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的發展軌跡可以比作一條持續向上的45度斜線,這一趨勢反映在許多領域,包括國內外專利申請量、發表的科學期刊文章數量和科學文章的引用率。
雖然未來二十年中國不太可能面臨年輕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但在後疫情時代,出生率和大學生人數的趨勢能否保持穩定還有待觀察。 與亞洲其他經濟體相比,中國出現日本式人口停滯的風險極低。
日本近幾十年來的經濟損失被普遍低估,其中人力資本退化是主要原因之一。 2022年,雖然四個本科專業的學生人數翻了一番,但理工科專家的人數與1990年持平。 隨著年輕人口的減少,日本的高等教育機構自 90 年代中期以來已轉向提供短期大學課程。 到2013年,選擇學習科學和工程的學生比例大幅下降,部分原因是學生轉向醫學等其他領域。
日本人才短缺和STEM領域學生流失的累積效應導致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質量下降。 日本的研究生畢業率在1970年代達到頂峰,現在處於更替模式,越來越多的能力較差的專家畢業。
相比之下,中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仍在上公升。 2022 年,34% 的 18 歲學生繼續攻讀本科,29% 在大專院校學習。 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將在未來30年內翻兩番。 在理工科領域,中國留學生的比例遠高於日本,可見其未來發展潛力。
回顧歷史,我們看到美國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強加的廣場協議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導致東芝的崩潰和汽車行業的“自願”出口配額。 這些事件標誌著日本在金融、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長期衰退。
資產泡沫管理不善、服務業過度保護以及殭屍企業的存在都對日本產生了負面影響。 鑑於《廣場協議》對日元的限制以及工業巨頭作用的減弱,日本發現自己的處境比以前糟糕得多。
日本的活力喪失可以比作乙個在“盆景”風格中長大的人,並試圖通過減少野心、退出社會、成為“食草動物”(獨身),甚至嫁給卡哇伊動漫角色來解決問題。 儘管日本的大學數量有所增加,人口比例也有所提高,但這些措施仍無法通過將年輕人轉變為高技能勞動力來彌補年輕人口的下降和士氣低落。 因此,日本在科學、技術和工業領域的地位急劇下降。
關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儘管人們擔心它可能會重蹈日本的覆轍,但今天的中國與2010年完全不同。
中國與日本的相似之處可能僅限於房地產泡沫,但對中國來說,這似乎是乙個可控的過程。
未來二三十年,中國將迎來一大批充滿活力的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將成為寧德時代、比亞迪、大疆創新、京東方等龍頭企業的中堅力量。
專注於剖析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資產負債表、投資消費平衡和官方債務的分析師可能會忽略經濟森林中的其他樹木。 正如日本和南韓的經驗所表明的那樣,資金固然至關重要,但中國的崛起始終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深厚積累。 在世界上任何乙個經濟體中,人才一直是最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