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得上生命和自由,如果他每天都在為之奮鬥。 -歌德。
人們為什麼而活,為誰而活,一直是乙個非常複雜的命題。
作為普通人,我們不能完全為別人而活,也不能完全為自己而活。
生命有長度、寬度和溫度,我們的靈魂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過上平凡的生活是有好處的。
今天我們讀了《被憎恨的勇氣》第3章:與那些干涉你生活的人一起見鬼去吧。
01 為誰而活
這位年輕人說,他的父母經常把他和哥哥相提並論。
我現在是一名圖書管理員,但我的父母希望他像哥哥一樣繼承父親的印刷廠。
如果你服從父母,你會怨恨,如果你不聽,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
根據這位哲學家的說法,阿德勒心理學否認尋求他人的認可。
對認可的追求受到獎懲教育的影響。
如果沒有人表揚你,你就做不到好事,如果你不懲罰你,你就可以做壞事。
年輕人說,生活在他人的期望中並被接受是一種自然的需要。
這位哲學家說,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
畢竟,我們仍然為自己而活。
02 主題分離
哲學家問:如果孩子不喜歡學習怎麼辦?
年輕人回答說:盡你所能讓他學習。
哲學家說,問題取決於是誰的問題,所謂問題,就是最終誰承擔了事情的後果。
孩子學習失敗的後果是由他自己承擔的,所以這是他的主題。
強迫孩子並不能讓他們愛上學習。
一切人際衝突,都是因為肆意干涉別人的問題,或者自己的問題被別人干涉而產生的。 ”
父母說他們為孩子著想,但他們也被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心所支配。
對孩子,理解,保護,不要干涉。
這就像“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要強迫它喝水。 ”
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孩子需要自我認知,改變才能改變。
把孩子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永遠關注孩子,很容易迷失自我。
選擇自己認為好的路,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
不要干涉別人的問題,也不要讓別人干涉你自己的問題。
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
03 自由
青年:長輩總是對年輕人說,做你喜歡做的事。
但家長總是問“你想去哪所學校”和“你要找乙份穩定的工作? ”
但很難完全忽視父母的想法,遵循自己的想法。
哲學家:按照別人的想法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託付給別人,比如走父母鋪的路。
選擇這條路很容易,選擇自己的道路可能會面臨生存困難。
但如果你想獲得自由,你就要付出被別人憎恨的代價。
所謂自由,就是不怕被恨,往前走,不隨波逐流,往前走。
比起別人對我的看法,我更在乎自己的表現。
這位哲學家說,因為父親從小就家暴,母親在他20多歲去世後,與父親的關係更加糟糕。
之前的怨恨是復仇,現在他選擇修復,不管父親怎麼想,他都不會因此而改變主意。
人際關係的主體首先是自己,而這種關係的牌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本質上講,你不能操縱別人,你也不能被別人操縱。
姚青總結道:
不要活在別人的期望裡,其實你不需要太在意別人怎麼想。
你喜歡紅色,但你丈夫喜歡綠色。 你不必因為他喜歡而換衣服。
做你自己,你不需要活出別人希望你成為的樣子。
我們要有自己堅定的人生理想,堅定的人生目標,不能因為別人的批評或干涉而輕易改變。
話題的分離並不意味著他們根本不關心對方,而是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幫助,不要將自己的喜好和願望強加給他。
這並不是說自由放任是孤獨的。
所謂自由,就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關係,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也不想被別人利用。
這些原則聽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很難操作。
它們都有細微的差異,很難把握程度的問題。
例如,你如何嘗試讓你的孩子在不干涉他的生活的情況下愛上自己的學習?
例如,你改變了對父母的態度,想要修復關係。 但一旦你遇到他們一貫的冷漠和偏袒,你還是會因此而不開心。
雖然說人的靈魂和身體是獨立的,但智力和情感也是不同的。
但人類是哺乳動物,這種情感很難描繪。
你可以克制自己,但有時你真的無法控制它。
這種考驗不僅是勇氣,更是乙個人對人性、對人生、對社會足夠堅定的信念和足夠透明的理解。
我們生活在同乙個池子裡,難免會互相沾涸袖子,所謂的“干涉”、“表揚”和“批評”也是微妙而複雜的。
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是沖淡所有外界的影響,讓自己沉浸在自己之中。
但作為普通人,我們不能完全為別人而活,也不能完全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