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博主說過,小時候最怕過年,不是因為鞭炮聲,而是因為親戚們的童氣。
他的父母總是喜歡在親戚朋友面前挑他的刺,讓他覺得自己像乙個無處可站的透明人。
長大後,他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因為每次回家,都像是被審問,一筐筐關於工作和生活的問題,問完之後,他不得不聽那些被少賺、沒賺的嫌棄。
每次回家,我似乎都要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選擇:我是怎麼出身於這樣的家庭的?
北京市教委曾進行過一項調查,選取了3000多名中學生,詢問他們對父母的態度。
結果出乎意料地是 5628%的孩子對自己的家庭極度厭惡或憎恨。
當這個數字出來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在心裡嘆了口氣。
乙個孩子對生他的父母有如此大的仇恨,這是怎麼回事?
在撫養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可能會悄悄地但肯定地把孩子推到對立面,成為“敵人”。
家長們,我們需要留意。
負面打擊導致的人格障礙
說到這裡,知乎上的一位網友分享了他的故事,特別感人。
她從小就被父母貶低和打。
比如,當她考試得滿分時,鄰居們都誇她,但她爸爸卻冷冷地說:“語文還行,但數學很差。 ”
或者當別人稱讚她長得好看時,她媽媽總能挑毛病:“漂亮什麼,你看她的鼻子,就像豬鼻子一樣。 ”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過年吃飯,卻穿不上校服。
她慌張地想扣上扣子,媽媽卻在一旁嘲笑她:“瞧瞧咱們的小肥豬,太醜了,你以後怎麼辦? ”
她氣得哭著求媽媽刪掉**: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媽媽,我? ”
媽媽還說:“你好胖,誰讓你吃那麼多都不動。 ”
被否定了很久,她變得越來越自卑,對父母也充滿了敵意。
大學畢業後,她捨不得回家,與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遠。
心理學家約翰·戈德曼(John Goldman)曾說過,父母的嘲笑、蔑視和貶低是孩子自卑的罪魁禍首。
那些消極的話語就像詛咒一樣,讓孩子不斷懷疑自己:“我真的有那麼壞嗎? ”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很難信任他們的父母,甚至對整個世界失去信心。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尤其是孩子,他們需要父母的認可來支援他們的成長。
所以,親愛的父母,不要吝嗇你的鼓勵和信任。
只有你先接納孩子,孩子才能學會接納自己,自信快樂地成長。
高壓控制導致人格扭曲
這個問題在熱播劇《明龍少年》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劇中有乙個情節是母親給高中兒子洗澡,看得讓人窒息。
母親想讓兒子長大後多吃點肉,但兒子喜歡的菜卻不肯給他夾。
更過分的是,在她的宿舍裡,不管有沒有外人,她都讓兒子脫褲子擦身體。
兒子在眾目睽睽之下任由母親擺布,尷尬又無助,一起扛著眼淚和“羞愧”。
這種令人窒息的控制讓他的兒子膽怯,不敢表達自己。
我連上課請假上廁所的勇氣都沒有,非常尷尬。
他的母親從不給他喘息的空間,生活幾乎都是學習和背誦單詞。
這樣的生活使他不僅膽小懦弱,更成為同學們嘲笑和欺負的物件。
心理學家李雪有一句話:“父母的控制被拉到**,孩子的餘生都會在那裡經歷痛苦。 ”
很多父母總是打著愛的名義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卻從來不真正傾聽孩子的心聲。
其實,這種所謂的愛,往往是最大的傷害。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變得更加自我意識,一旦能夠獨立生活,他們就會想方設法逃離父母,到時候仇恨就會爆發,修復關係可能為時已晚。
陶行之先生曾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訣,就是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成為孩子的嚮導,而不是決策者。
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的選擇,讓孩子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這樣,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尊重,也會更加珍惜這段感情。
父母情緒失控,孩子處於生活的陰影中
最近,網上有一則**很火爆,一位媽媽因為女兒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在地上,情緒失控,又罵又推女兒。
女兒摔倒了還沒起身,母親又踢了一腳。
孩子哭著求饒:“媽媽,不要。 ”
結果,母親越發興奮,甚至拿起椅子想打女兒。
周圍的人都來勸阻他們,情況沒有進一步惡化。
事後,這位母親解釋說:“我只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
但是,如果沒有其他人及時阻止,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冰淇淋可以再買,裙子可以洗,但父母的情緒一時失控,對孩子的傷害是深遠的。
涼子的採訪中有一位父親,他的行為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比如,有一次孩子吃完花生後沒有把花生殼清理乾淨,父親突然失控了情緒,讓孩子長時間跪在陽光下。
甚至有一次,母親因為孩子想去阿姨家玩而不同意,母親的反應極端,用手機砸孩子,用手機繩掐住他的脖子。
教育家尹建利說,如果對孩子發脾氣,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父母的情緒失控,不僅傷害了孩子,也讓孩子失去信任感,選擇遠離父母。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找到合理的方法來釋放情緒,對孩子保持冷靜,讓孩子感到真正的安全和快樂。
只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充滿安全感、積極面對生活的孩子。
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最穩定的基石。
在此基礎上,孩子會感受到被愛,學會尊重,願意接受教育。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父母的存在,不是為了給孩子乙個舒適、富裕的生活,而是為了讓孩子想起父母,心中充滿力量和溫暖,有勇氣和能力克服困難,從而享受生活的樂趣和自由。 ”
願所有父母都認識到,他們與孩子相處的方式需要不時調整和改進。
只有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讓我們一起努力,與孩子一起成長,建立乙個充滿愛和理解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