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很多人對日軍特別是主力野戰師團的戰鬥力只有比較籠統、模糊的印象,只大致知道他們相當強大,但又不清楚到什麼程度。
蔣總統多次說過,國民黨的兵力是日軍的五六倍,只能打十幾人,否則必定損失慘重。 也就是說,在他的構想中,日本野戰師的乙個聯隊(3000多人)可以打國民黨軍的乙個普通陸軍級單位,乙個旅(約1200人)可以打國民黨軍的乙個普通師。
這麼說吧,戰鬥力最強的國民黨步兵師,有實力與日軍乙個主力聯隊搏鬥,而乙個普通的步兵師團,卻很難戰勝日軍的乙個步兵旅。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日軍的戰鬥力,我們不妨以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最前線的第74軍為例。
在我的印象中,第74軍基本上沒有佔到日軍一流師團的優勢,還能打十幾個二流師團,只有在遇到三流師團,在友軍的配合下才能討價還價。
第74軍與日軍第106師團和第34師團這兩個三流師團的戰鬥,分別發生在武漢戰役的萬家嶺戰役和上高戰役中,兩者的戰鬥模式不同。
萬家嶺戰役中,第74軍與友軍第4軍、第64軍、第66軍一起,在蘇北山區圍攻日軍第106師團,最終損失慘重。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絕對的兵力優勢下,包括第74軍在內的國民黨軍隊,不僅沒有像通常所說的那樣徹底殲滅日軍第106師團,甚至連整個聯隊的乙個聯隊都沒能殲滅。
至於萬家嶺殲滅的敵人數量,我至少見過三個版本:3000+; 5000+;10000+;綜合研究,我個人認為,殲滅106師五六千人,可能更符合事實。
與萬家嶺戰役對第106師的圍攻不同,1941年上半年的上高會戰,與薛岳指揮第三次長沙戰役時的“天爐戰術”有些相似:第74軍第57師是天爐底,經受住了第34師的瘋狂猛攻, 而外翼陣地的第 49 軍、第 70 軍和第 72 軍向內收縮並包抄第 34 師。
即便如此,在第74軍率領的上高戰役中,國民黨軍還是高於日軍,這也在某種意義上表明,74軍如果一對一和日軍的三流師團,就不應該占上風。
這是1938年的瀾豐之戰,於紀石的第74軍、桂永慶的第27軍、李漢魂的第64軍、宋希連的第71軍和胡宗南的第17軍團,以及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其他精銳部隊,包圍了日軍的二流師團板垣第14師團。
這一仗由國民黨軍隊攻克,日軍第14師團按防禦工事進行防守,相對而言,日軍的戰鬥力有所增強。 但十多萬國民黨大軍的精銳,最後還是沒能吃掉板垣師團,眼睜睜看著被第16師團救出,實在是太可惜了!
具體戰鬥中,第74軍下轄的兩個師團第51師團和第58師團的直接攻擊對手只有日軍的半個聯隊(日軍的兩個聯隊與其他兩個師團一起受到攻擊,平均每個師團半個聯隊), 雖然他們取得了一定的優勢,但他們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轉換,1938年,戰鬥力和實力還沒有達到巔峰的第74軍(第57師團尚未調動),在進攻狀態下或許能與日軍的乙個翼作戰,在處於防禦狀態時,或許能與日軍的兩個翼作戰, 再也沒有人能夠承受它了。
這裡我們以1941年下半年的第二次長沙會戰為例,當時第74軍憑藉打贏加滔戰役的威望,裝備了蘇軍新武器,被編入“攻擊軍”的兵力也擴大了不少。
然而,正值鼎盛時期的74軍,在從江西緊急投入湘北戰場後,遭到日軍第3、第6一等師的突襲和分割,所轄的三個師團損失較輕,除了李天霞的第51師團、俞承晚的第57師團和廖靈琦的第58師團損失了一半以上, 整個第74軍基本上失去了戰鬥力。
比如春化山戰役,第57師團與日軍第三師團花谷旅激戰,損失慘重。 此時,第57師團的戰鬥力可能在日軍的乙個聯隊和乙個旅團之間,而擁有三個師團的第74軍估計只能勉強與日軍的乙個一流師團相提並論。
像第74軍這樣的部隊,戰鬥力在國民黨軍隊中已經是出類拔萃了,巔峰戰力基本上是日軍的一流師團。
毋庸諱言,其他國民黨軍隊,一支普通軍隊甚至一支集團軍,都未必能與日軍的乙個主力師團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