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我們不像以前那樣自信,但阿里已經回來了。 ”日前,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在接受外媒專訪時表示上述宣告。
過去一年,阿里巴巴的處境並非一帆風順:市值一度被拼多多超越,失去了作為中國電商霸主十多年的壟斷地位; 1+6+n組織架構改革範圍廣泛,張勇退場,新組建的領導層將面臨拼多多、抖音等競爭對手的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蔡崇信出面振作起來,讓投資者和內部員工振作起來,無疑是正確的決定。
根據蔡崇信對阿里巴巴業務版圖的規劃,電子商務和雲計算仍將是兩大重點。 尤其是前者,作為阿里的基礎盤,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 在談到行業競爭和阿里巴巴的優勢時,蔡崇信提到了乙個關鍵詞:AI。
在蔡崇信看來,電商是AI技術應用最豐富的場景,阿里巴巴也在加大技術研發投入。 都說AI會帶來生產力的革命,改變各行各業的商業思維,這個邏輯是否也適用於電商行業?
至少在阿里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AI對使用者購物體驗和商家運營效率的全面創新,或許為對抗拼多多和抖音提供了另一種方式。
*來自 Unsplash)。
眾所周知,阿里和是國內首家趕上AI大模速遞的網際網絡廠商,也是國內首家將這項技術應用到各類前端業務中的商家。
對於使用者來說,天貓推出了多項新功能,充當使用者的智慧型助手,同時肩負著為購物增添樂趣、營造良好互動氛圍的任務。
早在去年4月,**創客節就推出了“ai購買”功能,並在**創客節首頁設定了入口,提供基礎文字生成圖片服務。 使用者只需進入相應頁面即可輸入產品功能、外觀、尺寸等資訊,系統就會生成相應的效果圖。
據悉,為了推廣這一新功能,**還首次在深圳、杭州、重慶、習、武漢等十個城市推出線下巡演。 使用者通過“aibuy”生成的**,也會自動上傳到工作廣場參與互動。 為了鼓勵使用者積極參與互動,平台還設定了點讚排行榜,點讚最多的使用者最高可領取1000元一般紅包。
9月,基於阿里通一錢文大模型訓練的AI助手“**文文”也正式上線。 此功能已全面開啟,但首頁子選單沒有特殊入口,使用者公升級應用到最新版本後,需要在搜尋欄中搜尋關鍵詞才能進入體驗介面。
*Ask“頁面設定相當簡潔,沒有額外的功能選單,只有滾動推薦功能和高頻提問,這顯然是參考了ChatGPT的概念。 使用者直接輸入自己想知道的內容,系統會自動生成答案、產品推薦和影響者筆記。
後期,“**問”更加主動,會主動邀請使用者互動,比如對產品和流行趨勢進行投票,每天滾動更新熱點新聞。 可以看出,這一新功能的定位類似於“智慧型導購”,旨在進一步提高使用者的產品搜尋效率和推薦匹配度。
在B端商戶方面,桃田集團也準備了不少輔助操作工具,在618、雙11、元旦等各大推廣節點進行了集中推廣。
去年5月,淘田集團推出“AI生態夥伴計畫”,向商家開放了店鋪裝修、產品形象創意、營銷策劃推廣、內容組織與創作、客服接待、財務管理、訂單管理等七項服務,幫助商家降本增效。 雙11期間,淘天集團一口氣推出10款AI輔助工具,供商家免費通話。
雙11結束後,淘天集團在杭州馬不停蹄地舉辦**天貓生態夥伴大會,持續更新一系列AI工具。 這一次,AI革命已經滲透到門店運營的全週期:新商家可以使用AI一鍵開店功能,跳過所有繁瑣的流程; 想複習,有AI智慧型週報和文件解讀; 當商品上架和下架時,也有人工智慧提供幫助。
正如蔡崇新所說,AI在電商領域的應用確實非常廣泛,嘗試的方式也很多,天貓也做了足夠多的嘗試。
然而,這些嘗試是否真的有效,能否創造真正的收益,不是由平台來判斷的,而是由商家和使用者來判斷的。
我們都知道,電商行業龐大,涉及的上下游企業數不勝數。 但這個產業鏈的主角始終是三個支柱:平台、商家和使用者。 毋庸置疑,平台作為AI技術推廣的引領者,必須對技術應用的前景充滿信心。 但在商家和使用者方面,態度就複雜一些了。
讓我們從商家開始。 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不同目標的門店對AI工具有不同的看法。
以商家規模為例,對於已經穩定經營多年的中小企業來說,智慧型週報、業務諮詢等後台管理工具並不是很有吸引力。 由於這些企業具有簡單的內部組織和有限的員工,因此無需借助人工智慧工具即可對其進行日常管理。
另一方面,大型、複雜、瞬息萬變的時尚服裝和美容護膚品商家對上述工具的需求穩定。 對於新商家來說,一鍵開店功能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只可惜,一鍵開店是一次性功能,沒有重複呼叫的依據。 而且,它是乙個以中小企業為主導的平台,大大降低了AI輔助操作工具的必要性。
根據阿里巴巴的財務報告,2023財年(截至2023年6月的12個月)新增商戶512萬戶,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 對於這些商家來說,AI工具是新的,只有免費試用或大型促銷等少數繁忙節點才能激起他們的興趣。
平台大力推廣的AI輔助內容創作功能,對於運動服、美妝護膚、珠寶首飾等營銷導向型品類,確實非常有幫助。 但是,對於日用品等不靠溝通、靠價效比取勝、毛利率低的品類,也受到限制。
據官方資料顯示,去年雙11預售期間平台提供的AI工具突破了20萬次,成績不錯。 但與天貓上龐大的商家數量相比,這個比例並不顯眼。 如何讓更多商家愛上AI工具,是平台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
在使用者方面,態度也因人而異。 大多數反對者認為**天貓的AI功能太雞了,對購買和導購沒有多大幫助。
*問 “雖然已經盡可能簡潔方便,但還是和使用者的購物習慣有些衝突——最大的問題是字太多了。 翻看各個社交平台的評論,可以發現這是大多數使用者對這個功能最大的批評。 畢竟,在習慣了**、短**、直播等多種形式的交流之後,絕大多數使用者很難冷靜下來,閱讀大量推薦的文字。
至於能夠幫助商家降低預算、提高創作效率的AI**世代和AI數字人模型,也引起了部分消費者的反感——原因很簡單,就是失真。 消費者接受**是修好的,模特的妝容設計精良,預計買的衣服有色差,妝容效果不盡如預期。 然而,人工智慧的應用加劇了實物與宣傳材料之間的分離感。 此外,千篇一律的造型和化妝髮型設計加速了消費者的審美疲勞。
有意思的是,在**天貓商家大規模應用AI技術輔助素材製作後,小紅書等平台上出現了不少教人們區分真人和AI模型的帖子。 這也間接表明,消費者對AI的應用仍有牴觸情緒,AI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也有很多人享受AI帶來的便利,尤其是AI試衣和AI匹配功能,可以幫助小白解決穿衣的煩惱,了解衣服上半身的效果。
這兩項新功能於去年8月正式上線,為協助推廣,**推出全200減20潮服**活動,覆蓋百萬款商品。 使用者只需要上傳自己的**,選擇體型,系統就可以自動生成乙個AI數字人來展示衣服的上半身效果。 此外,基於大模型訓練的AI匹配功能,還可以根據使用者過去的購買記錄和穿搭風格,為使用者跨門店匹配其他配飾。
很難調和,有人討厭,有人喜歡,阿里一定預料到了這個結果。 只能說,人工智慧工具距離成為商家和消費者的必需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幸運的是,現在已經看到了一些好兆頭。
在去年馬雲組織的內部對話中,他談到了AI電商的機遇,以及回歸**、回歸使用者、回歸網際網絡的總體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桃田集團今年的一系列變化。 日前有訊息稱,陶特的商商和商品正在逐步進駐,這也意味著前者將在不久的將來正式退出歷史舞台,集團的資源和人才將首先充分集中。
歸根結底,之所以做出這些改變,是因為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是全方位的,在市場份額、增速、使用者規模、GMV等維度上。
毋庸置疑,拼多多、抖音電商也加快了追趕阿里的步伐。 據晚點報道,抖音電商在今年年初將第一勢力定為2024年的優先戰略,並設定了3萬億元的GMV目標。
雖然這些訊息尚未得到抖音官方的證實,但從過去一年的成績可以看出,比如貨架領域GMV佔比的提公升,動態銷售商品數量的大幅增加,抖音確實越來越像乙個綜合性電商平台, 而與陶天集團的正面交鋒,只會越來越頻繁。
那麼在AI+電商的道路上,其他平台的態度是什麼呢?
總的來說,大多數平台都有布局,但不如阿里巴巴那麼全面和深入。
對於抖音電商來說,AI現在最大的作用就是充當輔助流量分配工具。 平台利用AI去中心化,顛覆原有的流量分配邏輯,鼓勵使用者使用關鍵詞進行智慧型搜尋。 店鋪可以使用工具跟蹤平台流量分布趨勢,調整產品和定價,爭取更多**。
然而,抖音電商在使用者和商家身上應用的AI技術存在不完善之處。 例如,從小黃車公升級而來的“值得一看”功能,使用者會在短**頁面收到系統相關產品的鏈結,但需要按暫停才能觸發推薦。 在店鋪運營方面,抖音也在去年12月推出了短**自動生成功能,但目前提供的模板有限,數量有限。
相比之下,JD.com、拼多多和快手則更為謹慎。
京東的代表作“精巖”智慧型導購助手,具備產品推薦、個性化定製、價格對比等基本功能,但缺乏特色,與其他平台的智慧型助手相比只能算是沒用了。拼多多和快手雖然已經建立了大型模型團隊,但暫時還沒有推出專門針對電商業務的產品。 AI技術在前者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具”上:動態演算法定價、流量分配、個性化推薦等,可以說還沒有真正進入大模型時代。
說起來,阿里巴巴的優勢顯而易見:作為第三方商家規模和使用者量最大的綜合性電商平台,擁有內容+貨架的雙核心領域,為AI提供了最豐富的實驗場。 其他平台要麼沒有足夠的條件做實驗,比如拼多多缺乏技術,抖音缺乏商家; 或者缺乏緊迫感,比如 JD.com,它仍然以自營為主,在不知不覺中落後於這場人工智慧競賽。
但別看阿里在AI電商的道路上跑得快,其實他只是摸石頭過河而已。 AI+電商或許不是乙個新概念,但卻是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受到追捧和推廣。 這條路能不能走完,能不能真正實現生產力的革命,阿里心裡可能沒底。
好訊息是,天貓在這波AI浪潮中比 JD.com、拼多多、抖音等競爭對手走得更快。 在錯過了社交和沉淪兩大渠道後,他終於再次搶到了桿位,重新奪回了主動權。 這對阿里來說是乙個積極的變化,他經常因組織臃腫、決策緩慢和缺乏企業家精神而受到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