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在《給科學院的報告》中寫道:我不要自由,我想要一條出路,向右,向左,無論你想要什麼方向,我都不要求別的......前進,繼續前進! 對於那些沒有出路的人來說,有一條極其寶貴的出路。 從目前的經濟趨勢來看,對於很多人來說,電動汽車是一條出路,但這條出路最近遇到了一些障礙。 2024年3月4日,據南方新聞網報道,一名快遞員近日表示:“太難了,咱們另闢蹊徑。 我覺得自己做不到了,收入不穩定,經常被罰錢,這個新規出來後,我覺得更難了,只好另闢蹊徑。 ”
2024年最具爭議的小事之一讓快遞大哥感到不自在的是,在將於2024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中,討論最多、爭議最大的,其中一條細則是第28條:從事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使用者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遞郵件,不得擅自將快遞投遞至智慧型快遞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終端服務設施。
簡單來說,快遞員一般都是想送貨上門,如果放在快遞櫃或者菜鳥站等終端網點,就需要得到使用者的認可。 如果使用者不同意會怎樣? 《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也給出了具體的處罰,第54條規定:從事快遞業務的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郵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或者批評通知書,可以處一萬元以下罰款; 情節嚴重的,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1)未經使用者同意,代為確認收到特快專遞; (2)未經使用者同意,使用智慧型快遞箱、快遞服務站或其他方式投遞特快專遞郵件的; (三)投擲、踐踏特快專遞的。首先要澄清一點,很多**直接把3萬元的罰款和快遞哥放在一起,不知情的人會誤以為這是對快遞哥的懲罰。 其實從規定上來說,處罰是針對快遞公司,而不是針對快遞哥。
但從上面的截圖來看,快遞哥顯然已經承受了相應的後果。 目前,在網路上,快遞哥吐槽最多的是:配送時間明顯增加,但配送量卻在減少。 新規實施後,有快遞員抱怨說,以前30分鐘送達的快遞員,現在要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整整12個小時,收入只增加了60元。
很多小區沒有電梯,要爬樓,耗費大量的體力,每一塊都送到門口,工作力強,急劇增加。 一般使用者白天都不在,打電話的時候往往聯絡不上,打多了就會被投訴,號碼也會被封殺。 快遞員送到門口,萬一丟失,如果沒有攝像頭,肯定會被投訴,根據以往的經驗,最終的賠償往往是快遞員。 收入的相對下降大大增加了被投訴和懲罰的可能性這使得快遞員的工作吸引力大大降低,本來就承受巨大壓力的快遞員無處可逃。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公司負責快遞員的快遞時效,如果積壓未送達,每件快遞將被罰款10元。 如果每個訂單在發貨前都必須確認,600多個快遞不可能在規定時間內一一確認,工作量是過去的幾倍。
還有加盟店、收集點和各種驛站,也感到委屈。 3月3日,據大眾**報道,記者走訪濟南多家快遞站和集件點,快遞網點數量略有減少。 其中一些日處理量低於800件的驛站或收集點對新規定可能減少的物品數量更為敏感。 某超市快遞收貨點負責人表示,收貨點本來是小利,後期如果收款量下降,不排除關閉收貨點的可能。 加入網點也不容易。
3月4日,上游新聞報道稱,某網點負責人李先生表示:“如果按照規定做,要麼送到門口,如果家裡沒人,就帶回公司處理或退貨,或者聯絡客戶徵得客戶同意後再放到站裡。 但這樣一來,效率就不高了,快遞員的收入受到影響,離職率不斷上公升,快遞網點招人難。 強制送貨上門會導致快遞人員營業額的增加。 我們現在的站點有 40 名快遞員,如果我們遵守新規定,我們至少需要 100 人才能保持原來的效率。 郵遞員哥和快遞員哥之間,血濃於水。 消費者的商品真的送到了家門口嗎? 央視3月2日報道,北京使用者王明(化名)告訴記者,新規實施第一天,他在家等快遞,最後只等取碼簡訊。 上述使用者表示,他買的8盆牡丹,是快遞員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放在巢快遞櫃裡的,而且因為貨物都是盆栽,需要多次運輸,對手受傷的王明來說非常不方便。 *據介紹,新規於3月1日實施後,武漢和合肥均有關於使用新規的投訴。 本來規範操作是好事,但除了委屈之外,局裡的人還是被冤枉的。 乙個小小的改變可能就像點選滑鼠一樣簡單但事關億萬民生,其實是小舉措,影響大。
要準時,要上門,快遞要求越來越高,矛盾也越來越多2024年2月28日,國家郵政局公布1月份快遞業務資料,結果顯示,1月份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147億件,同比增長848%。隨著經濟復甦,快遞數量迅速增加。
這意味著對快遞員的需求正在增加。 據《物流時報周刊》2023年9月19日報道,快遞公司為了提高競爭力,對快遞公司的交貨時效性要求越來越高。 從統計來看,從2012年到2023年上半年,快遞準點率大幅提公升,2023年上半年已超過80%。
這個數字的背後,有無數的快遞兄弟在加快配送效率。 當然,也有不少快遞專家表示,在實際派送時,門到門派送的需求並不高,統計數字為5%到8%。 2023年7月,安徽省郵政局宣布已公布乙個數字,稱安徽省有88個84%的使用者主要每天從快遞取貨點取貨。 使用者想要送貨上門,但為了各方生存,利益平衡,快遞點也可以接受。 2023年,JD.com 曾發布過乙份名為《2023快遞幸福報告》的報告。 本報告基於對 3 年使用者習慣的觀察,其中提到人們偏愛接收快遞,排名第一的是送貨上門,最多 43 個3%。在網點和快遞儲物櫃取貨的總數為 36%。
JD.com 一直在推貨上門,這些數字更能反映人們內心的真實需求。 同樣,在給別人發東西的時候,JD.com 的報告顯示,使用者最關心的問題是他們能不能送山門,關注程度高達583%!
2022年,南方***做了問卷調查,根據他們的調查,40%的日常傾向於送貨上門,54%沒有包裹送貨上門的使用者主動上門。 高達 62% 的使用者希望選擇他們想要接收它們的方式。 即提前溝通,讓使用者選擇,並獲得使用者的確認。 很多使用者還是想有送貨上門,至少給自己乙個選擇。
誰的鍋將由誰來扛? 在《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之前,順豐速運等企業一直在加大對送貨上門的要求。 2022年9月,順豐速運首次承諾在全國50個主要城市“送貨不上門就賠款”。 2023年3月,順豐速運繼續加大權重,宣布“送不上門,承諾就付”的服務承諾正式覆蓋全國600多個城市,並覆蓋了更多的地縣級中小城市,尤其是部分縣級城市。 為什麼順豐速運能主動實施,而其他快遞公司卻半推半推? 這是乙個金錢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取決於誰為此買單。 *驛站有一篇名為“宅配”病態“的文章,展現了不少從業者對解決當下宅配困境的思路。
很多人提到,想要送貨上門很簡單,增加送貨費就足夠了。 順豐速運之所以能做得很好,是因為運費是每件3元,而通達系統是1元。 有人計算了一下:如果每張票都送到門口,每個業務員能負擔得起的送貨上門訂單大約是100-150,快遞公司是每筆訂單1個1元,不含交通費、場地費等費用,每筆訂單還剩7分錢。 如果按照每天100個訂單計算,快遞員的送貨收入為70元,150個訂單為105元。 這種結果在大城市很難生存。 大多數快遞員都在滿負荷運轉,所有送貨上門都是100到150個訂單,這似乎已經成為上限,快遞員的收入上限已經存在。 2024年1月底,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年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快遞員平均月薪為5834元,低於藍領群體平均月薪6043元。 快遞員的工資主要基於績效。 根據士多啤梨派調研,中國藍領群體入職半年後的薪資變化中,快遞員的增幅最大,這也是因為工作多、獎勵多,這體現在業績上。
一位快遞老手說,大概六七年前,快遞上門,當時沒有郵局和快遞櫃,要提前聯絡快遞。 為什麼當時這麼好? 當時,單1的基本交付5元,超重要加收。 增加配送成本似乎是快遞員的共識。 他們想維持收入和生存。 問題是,誰來滿足快遞員的要求? 誰來承擔費用? 是快遞公司,還是消費者? 順豐的運費高,消費者的成本也高,所以在 JD.com 上購物時,並不是會員要額外支付運費。 從最終成本轉嫁的角度來看,消費是要承擔的。 無障礙系統的價格會上漲嗎? 從近期獲得的乙份快遞專家會議紀要中獲悉,2024年,頭部快遞公司不會為了保住份額而漲價。 相反,排名靠前的品牌應該繼續降價3到5個百分點,而系列墊底的品牌跌幅會更大。 快遞公司不會漲價,這個成本很難轉嫁。 2023年2月,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布《第九次全國勞動力狀況調查》,顯示卡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式總人口已達8400萬。 據李道奎課題組在2024年《改革雜誌》創刊號分析,8400萬新就業形態職工表明相關崗位已飽和。 如果《改革》雜誌的分析是正確的,那就意味著,由於供求關係,快遞公司在與快遞公司的競爭中處於弱勢。除非有更強的干預,否則很難提高排程費。 快遞員走了又走,快遞公司可能沒有太多顧慮。
還記得2024年2月23日,為保障外賣、快遞等新就業形式勞動者的利益,**公布了《勞動者權益保障新就業形式勞動報酬辦法》等檔案,要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明確加班費, 廣受好評。但有一點,也許是快遞員大哥想賺錢的另一種口味。 根據《指引》,平台企業應合理確定員工連續接到訂單的最大數量和每天的最長工作時間。 如果工人的工作時間達到上限,系統應推送休息提醒,並在一定時間內停止推送訂單,以確保工人獲得必要的休息時間。 如果平台公司強制規定工作時間,想要多工作多拿,恐怕就得喝西北風了。 對於京東、順豐速運這樣的企業來說,上門送貨上門的壓力並不大,而對於三通這樣的企業來說,就是解除低價**,傷筋筋骨。 每個人都想更有競爭力,得到更好的服務,但又不願意漲價買單,怎麼辦? 企業之間的博弈,商家與消費者的博弈是最脆弱的一方,是日夜在風雨中奔波的快遞哥。 唐諾在《聲譽》中寫道,創世記中的上帝教導亞伯拉罕,世俗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就是要找到正確的平衡。 快遞新規出台後,公平正義的平衡在哪裡? 距離618和雙11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如果這幾個月找不到平衡,2024年的618和雙11可能是一場災難。